(由多段落组成):
每年双11,既是商家迎来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机会,也是一场对运营效率的极限考验。过去,中小商家和大品牌都面临相似的挑战:大促前要熬夜制作宣传图、反复修改文案;高峰期客服咨询量激增,人力成本飙升却仍难避免响应延迟、答非所问;日常经营中数据庞杂,分析耗时费力,决策滞后。这些痛点让原本应是“增收季”的双11,变成了“压力测试”。然而,2024年的双11,越来越多商家开始用AI技术破局,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从容掌控”的转变。
以奥康鞋业为例,今年9月引入升级版AI客服系统“店小蜜5.0”后,客服问题解决率从72%跃升至80%,答非所问率则由15%大幅下降至5%。更重要的是,新系统能理解用户上下文语境——比如顾客说“平时穿36码”,又反馈“有点大”,AI不仅能结合皮鞋与运动鞋的尺码差异进行智能推荐,还能解释原因,提供接近真人客服的专业体验。这不仅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也让团队得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专注更高价值的工作。
不只是客服环节,AI在数据分析与店铺管理上的表现同样亮眼。纳艾森家具负责人彭怀安以往需要通宵整理经营报表,如今只需打开“生意管家”的“大促小助理”,3分钟内即可生成完整的经营分析报告。而多吉米饰品旗舰店老板则表示,过去一上午才能完成的基础巡检,现在借助AI工具1分钟就能掌握全店动态,异动监测覆盖率达80%,效率提升超过20倍。老板官方旗舰店更是全面依赖“生意管家”处理规则查询、客服答疑和店铺巡检,真正实现了“AI代劳,人工省心”。
淘宝天猫在今年双11打造了一套覆盖全经营链路的AI产品矩阵,将AI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智能伙伴”。这套体系包括1个“AI店长”和6个“AI员工”,涵盖AI数据分析师、AI营销助手、AI素材生成器和AI客服等角色。其中,“大促小助理”作为AI店长,能在不同阶段为商家提供实时经营建议、风险预警和机会挖掘,已输出超500万条策略,帮助商家平均节省30%工作量,经营效率提升1.5倍。
在营销端,阿里妈妈推出的“货品全站推”依托自研大模型LMA2,通过AI重构推广路径,助力百万商品成交额增长超30%。同时,Uni Desk全域营销平台打通淘内外资源,实现“种草—转化”闭环,部分品牌淘外种草、淘内转化追击率高达70%。而在创作方面,AIGC技术释放巨大生产力,双11期间累计生成图片与视频素材达1.5亿个,AI制作的商品主图经测试可使点击率提升10%。万相营造等创意工具日均帮商家节省成本超4000万元,极大缓解了大促期间的压力。
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AI正帮助商家发现并抓住新增长机会。例如,彭怀安通过“生意管家”发现一款原本用于养猪的“猪食槽”被消费者改造为儿童玩具收纳盒,并在社交平台走红。AI不仅捕捉到这一跨类目需求外溢现象,还提供了搜索热度、供需比等数据支持,并建议将其拓展至零食收纳、化妆品收纳等家居场景,指导商家重新定位产品、开拓新市场。这种“需求洞察+数据支撑+行动建议”的闭环能力,正在重塑电商的增长逻辑。
过去,商家靠经验选品、追爆款,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如今,在AI的赋能下,即使是中小商家也能精准切入细分赛道,打造差异化产品。据头豹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AI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638.24亿元,2029年有望突破138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1%。这一增长背后,正是AI推动的“需求驱动型”新模式——让经营从“等流量”转向“找需求”,从价格战走向价值创新。
可以说,今年的双11不仅是消费狂欢,更是AI深度融入电商生态的关键节点。淘宝天猫通过构建全流程AI解决方案,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商家的实际经营节奏。无论是提升客服效率、简化数据分析,还是激发创意、挖掘潜在商机,AI已成为商家闯关大促的核心助力。未来的电商竞争,不再是单纯拼价格或流量,而是比谁更能用好AI,更快响应变化,更懂用户真实需求。
AI电商, 淘宝双11, 智能客服, AIGC营销, 生意管家
本文来源:
Tech星球公众号【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