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两位CEO聊Sora: 应用层爆发的里程碑事件,创业者的机会来了

(由多段落组成):

2024年国庆假期的第一天,OpenAI 携新一代文生视频大模型 Sora 2 及其配套应用 Sora App 震撼登场,瞬间点燃全球科技圈。尽管采用严格的邀请制,Sora App 仍迅速冲上美区 App Store 下载榜第三位,引发广泛讨论。然而,在这场技术狂欢背后,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Sora 到底是 AI 时代的 TikTok,还是另一个短暂绚烂的“烟花”?在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与 Lovart 创始人陈冕、Sand.ai 创始人曹越的深度对话中,答案逐渐清晰——Sora 并非“AI版抖音”,而更接近“AI版朋友圈”或“AI版 Instagram”,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 ToC AI 原生社交应用 的里程碑。

陈冕认为,Sora 是继抖音和 ChatGPT 后又一划时代产品,标志着 AI 应用正式迈入大众消费时代。其最大突破在于,OpenAI 首次实现了“为产品打造模型”的战略思维,而非传统路径中“先有模型再找场景”。通过 Cameo 功能实现人物 ID 与音色锁定,结合音画同步输出与多镜头叙事能力,Sora 构建了一个以熟人关系为核心的轻量级共创生态。这种“低成本 Remix”机制极大降低了用户创作门槛,让社交互动成为生产的驱动力。这也解释了为何 Sora 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病毒式传播——它本质上是一个基于亲密关系链裂变的 AI 社交平台。

从技术角度看,曹越指出 Sora 的三大关键进化:一是实现音画同步生成,使 AI 视频具备可消费性;二是稳定保持人物身份一致性(ID + 音色),增强用户归属感与传播意愿;三是引入多镜头叙事结构,单条 10 秒视频可包含多达 8 个镜头切换,赋予短故事性。这些并非单纯的技术堆砌,而是围绕 C 端用户体验所做的精准优化。更重要的是,Sora 展现出对“物理准确性”的高度重视,如体操、跳水等动作的自然流畅,暗示其在模拟现实世界规律上的深层布局。这些能力共同构成了 Sora 区别于其他视频生成模型的核心竞争力。

这场变革也揭示了 AI 时代的新竞争逻辑:定义产品的能力正变得与构建模型同等重要。过去两年,行业焦点集中在大模型研发竞赛,但 Sora 的出现宣告应用层战争已经打响。OpenAI 凭借独特的组织架构——既有顶尖研究员团队,又由擅长产品、融资与战略的 Sam Altman 领导——成功实现了技术与产品的垂直整合。这使得他们不仅能做出强大模型,更能将其转化为极具传播力的消费级产品。相比之下,许多团队仍在“先做模型还是先做产品”之间摇摆,错失了抢占用户心智的关键窗口期。

值得注意的是,Sora 的产品设计处处体现“极简主义”哲学。上下滑浏览、左右滑 remix、@好友发起合拍,整个流程行云流水。没有复杂编辑工具,也不追求极致画质,一切功能都服务于“快速参与+社交分享”。邀请码机制仅允许每人邀请四位好友,巧妙引导用户建立高质量熟人网络,避免社区过早泛化。这种克制反而成就了爆发力——无需大规模营销,仅靠口碑即可实现指数增长。正如陈冕所言:“越是简单的产品,背后越需要顶级判断力。”

对于国内创业者而言,Sora 的冲击不容小觑。它并非平台的替代者,而是潜在的通用社交入口挑战者。一旦形成独立的 AI 原生社交生态,将动摇微信等现有平台的流量根基。因此,无论是 Meta、Google 还是中国互联网巨头,都将被迫加速布局。预计三个月内,国内外将陆续推出类似模型;而真正的较量将在应用层展开。创业公司虽难以复制通用社交,但可在细分领域探索“AI 原生”机会——即那些没有 AI 就无法存在的全新体验。例如,普通人与虚拟名人即时互动、跨时空合拍视频等,正是这类“从 0 到 1”的创新才最具颠覆潜力。

展望未来,两位创始人都表达了强烈信心。曹越透露,Sand.ai 将在国庆后发布全新的音画同步生成模型,直接对标 Sora 技术标准。陈冕则宣布 Lovart 将全面转向 ToC 的 AI 原生应用探索,并计划激进扩张团队,目标打造世界级 AI 应用产品。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卷的时代”——AI 发展速度远超以往,人才、算力、资本加速向头部集中,竞争被前所未有地前置。唯有那些敢于将顶尖创意与先进模型深度融合、全身心投入创造新体验的团队,才能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定义下一个十年的数字生活形态。

Sora, AI视频生成, AI原生应用, 音画同步, AI社交

本文来源: iFeng科技【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