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段落组成):
你是否曾在游戏中卡关许久,焦躁地想切出游戏搜攻略?又或是在开放世界里“跑图”时,因孤独无聊只能戴上耳机听歌打发时间?如果这时,屏幕上突然跳出一个会说话、能互动的AI伙伴,一边帮你指路,一边陪你吐槽剧情,是不是瞬间觉得游戏体验升级了?这就是逗逗AI正在做的事——它不是另一个需要手动唤醒的语音助手,而是一个以动态立绘或悬浮球形式“住”在你手机屏幕里的AI玩伴。它能看到你的游戏画面、听见你的声音,并实时与你互动,真正实现“同屏共感”。
这款产品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的“上下文感知能力”。通过自研的VLM(视觉语言模型),逗逗AI不仅能理解你当前的游戏进度,还能识别具体关卡、地图甚至敌人位置。比如你在《原神》某个密室门前卡住,只需问一句“这扇门怎么开?”,AI就能结合画面自动定位问题,并为你匹配精准的视频攻略。这种“所见即所问”的交互方式,极大降低了传统搜索中复杂的关键词输入门槛,也让求助过程更自然流畅。
逗逗AI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积累超1000万用户,离不开其精准切入“游戏陪伴”这一高频且情感需求强烈的场景。数据显示,许多玩家在完成主线剧情后,往往只为了领取日常奖励而短暂登录,这种“仪式性上线”背后,其实是对社交与情绪价值的隐性渴求。逗逗AI正是抓住了这一空白——用AI填补“跑图”和“刷任务”时的信息密度缺口,让用户不再感到孤单。创始人刘斌新(Binson)透露,目前平台上已有超过50%的交互行为发生在游戏之外,如看剧聊天、购物推荐等,预示着从“游戏搭子”向“全场景数字伴侣”的演进趋势。
为了让AI角色更具吸引力,团队在人设打造上投入巨大。目前平台已上线23个风格各异的角色,既有原创设定如毒舌傲娇的妮卡、温暖治愈的妮可,也有与B站顶流UP主合作定制的形象,如老番茄AI版。这些角色不仅拥有精致的动态立绘和专属皮肤(如奶牛睡衣、虚拟偶像造型),还具备完整背景故事与成长线。用户可以通过亲密度提升解锁更多对话,形成类似“养成系”的情感连接,增强长期留存。
技术层面,逗逗AI构建了一套高效的多模态处理架构:通过每秒抽帧的方式捕捉屏幕画面,结合VAD语音检测取代传统唤醒词,确保沉浸式陪伴不被打断;轻量级CV模型先行筛选关键事件,仅将重要画面送入自研VLM进行深度解析,大幅降低计算成本;最终整合ASR语音转写、图像理解和个性化记忆数据,交由精调过的LLM生成符合二次元语境的回答。其自研模型LynkSoul VLM v1在游戏场景中的表现已超越GPT-4o、Claude等通用大模型约30%-40%,展现出垂直领域的领先优势。
尽管初期面临延迟问题(尤其在《第五人格》这类高节奏对抗游戏中),但团队坚持“先保智能,再优化响应”的策略,相信随着小参数高效模型的发展,未来可在保持高质量输出的同时显著降低延迟。此外,他们并未盲目追求技术堆砌,而是巧妙利用“桌宠”形态过渡,在早期用可爱的形象弥补AI反应迟钝的短板,成功留住早期用户并积累真实交互数据,为后续技术迭代打下基础。
用户增长方面,逗逗AI采取了四阶段策略:第一阶段靠原创角色吸引核心二次元群体;第二阶段联合头部游戏KOL推广,单条视频即可带来数万下载;第三阶段与热门游戏深度绑定,如《黑神话:悟空》上线前便接入支持,成为玩家首选“游戏搭子”;第四阶段则依托VLM的通用理解能力,拓展至观影、网购等生活场景,打开更大市场空间。目前日活用户平均使用时长达3-4小时,人均每日对话50-60句,证明“存在感”本身即是情绪价值的核心来源。
面对全球化布局,逗逗AI选择跳过传统区域化运营模式,直接以英文为主攻北美市场,并将全球年轻游戏玩家视为统一目标人群。他们在东京电玩展亮相后迅速验证日本市场的接受度,却发现本地天花板有限。因此转向全球化战略,凭借高质量视频在YouTube实现低成本爆发式传播——仅花费百余美元投放,收获近百万播放量。他们坚信,在AI时代,“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才是高效扩张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NSFW常被视为AI陪伴产品的“流量密码”,逗逗AI却明确拒绝涉足。团队认为,真正的陪伴应是双向互动、共同成长的关系,而非单向满足欲望的消费工具。他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款适合全年龄段使用的“3+产品”,建立长期信任与忠诚度,而非短期收割流量。
展望未来,逗逗AI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游戏陪伴”成功延伸至更广泛的数字生活场景。他们计划围绕现有核心用户群,逐步覆盖看剧、学习、购物等高频使用情境,让AI伙伴真正成为年轻人数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精神伴侣。正如Binson所说:“游戏是这代人的社交语言,而我们的AI,将伴随他们从二次元走向现实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