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段落组成):
2024年9月24日落幕的北京文化论坛上,AI漫剧作为新兴形态首次被系统性定义,展现出三大核心优势:生产成本更低、用户群体更年轻、付费转化效率更高。这一趋势迅速引发行业关注,抖音、B站、快手、红果等主流平台纷纷加码布局,将AI驱动的动漫短剧推向市场的风口浪尖。虽然“动态漫画”早已存在近十年,长期在垂直漫画平台和长视频网站中艰难生存,但如今借助AI技术的爆发式演进,漫剧正从一个小众品类跃升为全行业争夺的新增量。
相较于以女性受众为主的真人短剧市场,AI漫剧凭借其独特的题材优势,成功吸引大量年轻男性二次元用户,填补了真人短剧中未被满足的男频消费需求。从性别、年龄到兴趣圈层,AI漫剧覆盖的人群更加广泛,具备更强的泛化潜力。早在今年上半年,《新声Pro》曾报道漫剧尚处于通过端原生模式探索C端付费阶段;而短短数月后,AI技术的快速落地让整个行业迎来产能井喷——不仅制作效率大幅提升,商业模型也趋于成熟。据快手可灵负责人盖坤在光合大会透露,相比2024年Q4,2025年Q3期间,AI漫剧行业日流水增长达900%,月产剧集数量激增567%。曾经只停留在设想中的纯AI生成作品,如今已成行业标配。
各大平台相继推出扶持政策,加速推动AI漫剧生态成型。B站于6月18日启动“觉醒计划”,提供最高100%制作成本补贴、版权授权支持及高达80%的分成比例,并承诺千万级流量曝光助力创作者。抖音则在8月15日发布“漫剧星河,智绘芯穹”三大扶持方向:番茄小说IP改编合作、成片保底采购、头部精品单部采买。紧接着,快手联合可灵AI推出「灵感・新纪元 AIGC 创投计划」,以联合出品与运营模式激励AI漫剧创作。除传统视频巨头外,红果、百度、网易、京东、拼多多等跨界平台也纷纷入局,形成一场围绕AI漫剧的“流量+资本”争夺战。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热潮的迅猛势头。抖音平台上,《九尾狐男妖爱上我》《我在末日当僵尸》播放量突破1.9亿,《我能回溯时间》内购收入超500万元。巨量引擎数据显示,2024年4月至7月,漫剧整体播放量同比增长92%,点赞量飙升105%,上线剧目累计达3000部,供给量增长超过6倍。预计未来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相关企业数量或将呈指数级扩张,突破数十万家。对于早期深耕动态漫的CP如塔尔西斯动漫、冬漫社、乾多多剧场而言,短视频端收益已从“添头”变为“半壁江山”。冬漫社负责人兰桂玮表示,当前漫剧项目ROI稳定在1.1左右,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随着行业升温,一批“新玩家”加速涌入。灵境万维AI原本专注于小说生成,年初接触巨量引擎推广后判断AI漫剧是必然趋势,随即转型为主攻AI漫剧全流程生产。而剧点短剧则因真人短剧赛道内卷严重、利润空间压缩,于5月转向AI漫剧领域,仅用三个月组建百人团队,打通剧本、制作、发行至出海的完整闭环。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介入支持,杭州余杭区设立2亿元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重点项目最高可获1000万元扶持,配套制作费用亦可享受百万级补贴,塔尔西斯动漫已成功申请该类资助。
AI技术的普及正在深刻重塑漫剧行业的生产链条。年初时,仅有中文在线、聚力维度等头部公司能实现全链路AI制作;如今,随着模型迭代加速,纯AI作品已在全行业普及。塔尔西斯动漫于8月上线的《人族镇诡使》完全由AI生成,上线当日即登顶抖音动态漫日榜,自然流量斩获1127万播放。技术负责人江文杰指出,过去一个10人团队需耗时3个月完成的作品,现在仅需1个月即可交付,单部成本降至10万元以下,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收益却翻了三倍。剧点短剧副总经理吕少龙形容:“以前画一个人物要一周,修改再一周;现在10秒出图,10秒调整。” 高效之下,该公司十多天即可产出一部100分钟、成本约10-15万的剧集,月产能可达30部。
尽管AI在角色建模、分镜设计、视频生成等方面表现突出,但在剧本创作环节仍显乏力。目前AI尚无法提供可用创意,且生成可控性差,效果远不如人工。因此,剧点短剧与灵境AI均将其定位为“智能辅助工具”,用于拆解原著、梳理人物关系、提炼核心冲突、查漏补缺,大幅压缩脑暴时间,但仍需大量人工干预。正如业内人士所言:“AI像PPT一样易用,甚至比PPT还简单。”
在发行策略方面,多数制作方采取全网分发,但抖音已成为首选主阵地。塔尔西斯动漫坚持“先上抖音再上爱优腾”,避免流量外流导致收益损失;剧点短剧则依托此前真人短剧积累的账号经验,重点发力抖音,辅以B站、快手、微信小程序等多渠道同步推进。变现模式上,短视频平台普遍采用“IAP+IAA”双轨制:前7天主打内购充值(IAP),之后转向广告分账(IAA)。由于当前市场仍处“量大管饱”阶段,几乎每部作品都需要前期投流才能起量,这也使得漫剧的投资回报周期更为稳健——相比真人短剧“三天定生死”,漫剧拥有长达一两个月的投放窗口期。
用户画像方面,AI漫剧主力受众为18-40岁、来自新一线及二三线城市的男性二次元群体,题材集中于玄幻、科幻、悬疑、穿越、系统流、都市异能等男频类型。冬漫社爆款《入职殡仪馆第一天》便是典型代表,融合诡异、脑洞与都市异能元素。侯翔中直言:“目前市场就认这类。” 这一类别恰好弥补了以女频为主导的真人短剧在男性市场的空白。相较之下,女频漫剧尚未打开局面。兰桂玮认为并非题材不行,而是未能精准触达情感痛点;吕少龙则指出关键在于“颜值”——当前AI生成的角色面部粗糙、表情呆板,难以满足女性观众对精致形象的需求,需等待技术进一步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漫剧行业普遍放弃传统IP账号运营模式,转而采用“端原生”发行机制。原因有三:一是账号模式风险高、周期长,而端原生只要达标即可快速变现;二是变现周期短,最快一个月即可回款;三是不受固定风格限制,可通过精准投流匹配不同题材受众。不过吕少龙强调,端原生本质仍是具备商业价值的“账号”,粉丝沉淀有助于进入更大推荐池,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曾被视为低成本量产利器的“真人转绘”技术已逐渐退出主流视野。原因在于其叙事逻辑仍沿袭真人短剧,与二次元审美脱节,视觉表现力不足。观众更愿意看到真正由AI生成、符合二次元审美的原创,而非“换皮”的真人影像。
尽管行业热度高涨,业内仍保持清醒认知:截至目前,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象级爆款。兰桂玮指出,现有市场规模尚小,缺乏打造超级IP的土壤;同时多数AI漫剧质量偏低,“花4.9元看完一遍就不会再看第二遍”。侯翔中坦言,优质IP应具备持续消费价值,而这受限于当前制作水平。不过,剧点短剧提出一种“自下而上”的IP孵化路径:先批量生产100部作品,筛选出20部续作,逐级迭代打磨,最终形成具备电影化开发潜力的成熟IP。这一切的前提,是AI与生产的深度融合。
正如兰桂玮所说:“大家都在往前冲,AI炒得火热,但唯有持续提升效率与质量,才是行业真正的前进方向。”
5个热门Tags:
AI漫剧, 动漫短剧, 短视频平台, AIGC技术, 变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