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

当然可以,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原文进行整理后的文章,文章结构更符合SEO优化逻辑,更具可读性,同时保留了原文的核心信息。

(由多段落组成):

近日,美国知名科技投资机构Tech Buzz China创始人马睿(Ray Ma)带领团队对中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在社交媒体X上分享了她的观察与思考。她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电力保障方面已展现出显著优势,这与美国当前面临的电网瓶颈形成鲜明对比。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马睿坦言,尽管自己并非能源专家,但在与多位业内人士交流后,她得出一个令人震撼的结论:在中国,数据中心的电力供应早已不是问题。这与美国的情况截然不同——在美国,AI发展正受到数据中心高能耗和电网容量限制的双重挑战。

有分析指出,马睿的这一观点似乎暗示着中美在人工智能竞赛中的胜负天平正在发生倾斜。麦肯锡预测,从2025年至2030年,全球企业需投资约6.7万亿美元新建数据中心,以满足AI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然而,美国当前的电网系统显然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投资规模。

长期关注中国能源发展的专家大卫·菲什曼(David Fishman)指出,中国的电力供应体系具有极高的弹性和扩展能力。他提到,中国每年新增的电力需求,甚至超过德国全国的年用电量。此外,农村地区广泛安装屋顶光伏系统,部分地区光伏发电量可与印度全国水平相当。

菲什曼进一步解释称,中国在发电、输电以及新一代核电等关键环节进行了长期、系统的投资,使得全国电网始终保持80%至100%的备用容量。这意味着,中国的实际供电能力是当前需求的两倍以上。因此,AI数据中心在中国被视为“消纳多余电力”的有效手段,而非负担。

反观美国,其区域电网的备用容量通常仅为15%,在极端天气下甚至更低。加州和德州等科技重地,经常因用电高峰而发布电网预警,显然无力承担AI基础设施带来的额外负荷。

此外,即便未来AI用电需求激增,中国仍可通过启用闲置燃煤电厂、加快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等方式灵活应对。而美国在新增发电能力方面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漫长的审批流程、地方民众反对以及能源市场规则的不确定性,导致其在电力保障方面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电网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4日至6日,其经营区域用电负荷连续三日刷新历史纪录,最高负荷达到12.33亿千瓦,较去年增长超过5300万千瓦,充分展现了中国电力系统的强大支撑能力。

本文来源: 快科技【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