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国产化!国产机器人灵巧手突破“卡脖子”壁垒,关键零件成本骤降 99%

(由多段落组成):

近日,央视新闻在11月15日发布了一则令人振奋的科技突破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报道聚焦于深圳一支平均年龄仅二十多岁的青年科研团队,历经五年潜心研发,成功攻克机器人“灵巧手”核心技术中的关键瓶颈——触觉传感器的国产化难题。这一成果不仅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完全自主可控的跨越,更标志着我国在智能机器人感知系统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位于深圳南山区的一家创新型机器人企业实验室中,新一代灵巧手正展现出惊人的操作精度:轻松拧灯泡、抓取易碎物品、完成微小零部件装配等复杂动作一气呵成。这背后,是其内置多达1140个传感单元协同工作的结果,能够实时感知包括压力、温度、滑动在内的15种维度信息,真正赋予机器人“类人触觉”。而五年前,这类高精度触觉传感器仍长期被国外垄断,单片售价高达十万元以上,严重制约了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步伐。

面对“卡脖子”困境,这支年轻团队从零起步,将提升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能力作为核心攻关方向。在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中央投入超过30亿元专项资金,推动智能机器人关键部件的本土替代。依托政策与资金双重助力,团队实现了材料、算法、封装工艺等全链条自主研发,最终完成触觉传感器技术的100%国产化,打破国际技术壁垒。

更为可喜的是,随着技术成熟和量产落地,国产灵巧手的核心组件成本大幅下降。如今,一片高性能触觉传感器起售价仅为199元,相较进口产品降价幅度高达99.8%。这意味着过去购买一片进口芯片的钱,现在足以装备一整套国产化机器人手部系统,极大降低了应用门槛,为智能制造、医疗康复、服务机器人等多个行业的大规模普及创造了条件。

这支创造奇迹的团队,最初仅有几名成员,如今已发展为超600人的跨学科攻坚力量。他们将公司原本用于休闲的咖啡区改造为“头脑风暴协作空间”,鼓励不同部门的技术人员自由交流、碰撞创意,形成了高效协同的创新机制。正是在这种开放包容的研发氛围中,这群年轻人完成了从技术追赶到行业引领的华丽转身,甚至开始参与制定相关领域的国家标准与国际规范。

尽管央视未直接点名该企业,但据IT之家查证,其联合创始人聂相如为帕西尼感知科技的首席运营官(COO)。该公司专注于多模态感知技术研发,已成为国内灵巧机器人感知系统的领军者之一,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广泛应用于高端制造、自动化产线、智慧医疗及康养服务等领域。这一成就也折射出深圳作为中国科技创新高地的强大生态优势。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深圳累计申请机器人相关专利达7.8万件,稳居全国城市首位。目前,本地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国产化率已突破90%,形成“楼上楼下即上下游”的紧凑型产业集群格局,显著提升了研发效率与供应链响应速度。从一颗传感器到整机系统,从初创团队到全球布局,深圳正以创新驱动书写中国智造的新篇章。

机器人灵巧手, 触觉传感器国产化, 深圳科技创新, 帕西尼感知科技, 智能机器人感知系统

本文来源: IT之家【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