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用户成为产品经理,我们和时空壶聊了聊100万用户背后的产品哲学

(由多段落组成):

在国际课堂上,师生用不同语言授课与交流,却能通过一副小小的翻译耳机实现无障碍对话;旅行者走遍全球,在异国街头轻松与当地人沟通;跨国情侣即便相隔万里,也能借助科技传递情感与爱意。这些看似来自未来的场景,早已被一家名为“时空壶”的中国科技企业变为现实。

自2016年成立以来,时空壶专注于跨语言沟通技术的研发,自主研发出Hybridcomm“超级沟通”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打造了Babel OS——一个专为实时同声传译设计的操作系统。这套系统深度集成于其AI硬件设备中,推动翻译工具从手机App、手持翻译机向可穿戴式翻译耳机进化,真正实现了更自然、更高效的跨语言互动体验。

那么,时空壶的产品究竟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用户的真实反馈又是如何驱动产品不断升级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采访了时空壶产品总监刘维,揭开了这家全球化AI硬件公司背后的成长逻辑。

截至目前,时空壶已服务全球超过百万用户,产品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月完成超10亿字符的翻译任务。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其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哲学。从第一代产品WT2 Plus命名中的“WT”(Wearable Translation)就能看出,品牌自诞生起就锚定了“打破语言壁垒”的核心使命。

随着市场认可度提升,用户的使用场景也迅速扩展——从最初设想的出境旅游,延伸至商务谈判、海外生活、跨境教育、国际医疗等多个领域。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带来了差异化需求:商务人士追求高精度同传,旅行者看重离线功能和便携性,教育工作者则关注长时稳定性与多方言识别能力。

为此,时空壶构建了清晰的产品矩阵:T系列主打多功能翻译机,适用于高频多场景;W系列聚焦可穿戴形态,以翻译耳机为核心,兼顾日常佩戴舒适性;X系列则承载创新实验属性,探索未来交互形态。这种基于场景细分的产品布局,使其在全球市场持续扩大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时空壶的成功秘诀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听劝”。例如,W4系列研发周期延长近一年,正是为了攻克骨声纹同传技术难题。此前有用户反映,在火车站、展会等嘈杂环境中,传统麦克风拾音效果差,导致翻译混乱。团队尝试增加麦克风数量或调整结构,但牺牲了便携性。

最终,他们创新融合气导与骨导技术,开发出骨声纹识别方案,可在高达90-100分贝的噪音环境下精准捕捉说话人声音,显著提升复杂环境下的翻译准确率,同时保持耳机轻巧设计。

不仅如此,针对日本用户普遍低声细语且常戴口罩的习惯,团队专门优化低频段语音采集算法,确保拾音不失真;而在非洲创业的用户反馈语气翻译偏差问题后,时空壶引入Deepseek、豆包、ChatGPT等大模型技术支持情绪识别与语气还原,让翻译不仅“达意”,更能“传情”。

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小语种沟通需求,时空壶并未依赖单一翻译引擎,而是整合多家平台优势,打造“超能译引擎”,智能匹配最优翻译服务。比如英语↔德语采用微软引擎,法语↔日语则调用谷歌方案,确保每一对语言组合都能获得最佳表现。

在此基础上,Babel OS系统进一步升级,新增小语种专项优化模块,补齐最后一环短板。目前,时空壶支持43种语言、96种口音之间的任意互译,整体平均准确率达93%以上,主流语种如中文、英文、西班牙文更是达到98%以上的高水平。

为保障全球用户体验,时空壶在全球部署了150多台服务器,智能调度翻译路径,降低延迟。即使在网络条件较差的地区,设备也内置13组离线语言包,确保无网状态下仍可稳定运行。此外,自研端侧AI模型正在逐步落地,未来有望实现完全离线的高质量翻译体验。

展望未来,刘维明确表示:时空壶从未将自己定义为“耳机厂商”。团队正积极探索智能眼镜、手表乃至脑机接口等新型载体,目标始终是实现跨语言交流的“无感体验”——让用户像说母语一样自然地与世界对话。

当前AI翻译硬件行业仍处于“问题-解决方案适配”阶段,整体发展水平约为L2-L3,距离真正的无缝交流还有差距。而面对手机厂商和传统音频品牌纷纷加入AI翻译功能的趋势,时空壶坚持认为:AI翻译耳机不是TWS蓝牙耳机的替代品,而是一种特定场景下的专业工具,正如相机镜头之于摄影,手术刀之于医生。

它不会取代音乐耳机,但在需要跨语言沟通的关键时刻,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刚需装备”。两者互补共存,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场景的需求。

总结来看,时空壶正通过真实用户反馈驱动技术创新,把抽象的技术转化为看得见、用得上的价值。它的成长轨迹,映射出AI翻译硬件从概念走向实用的全过程。未来,这家企业希望用技术重新搭建人类失落的“巴别塔”,让语言不再成为连接世界的障碍。

AI翻译耳机, 跨语言沟通, 时空壶, 实时同传, 智能硬件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