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0人原地被裁!亚马逊今日:打工人水深,AI机器人火热

(由多段落组成):

2025年10月,亚马逊正式启动其备受关注的“三万人裁员计划”,首批已有约1.4万名员工收到解雇通知。这场突如其来的组织调整并未提前走完常规流程,许多员工甚至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被直接封锁系统账号,连个人工作文件都未能及时备份。一位被裁员工在社交平台上无奈表示:“我瞬间失去了对所有系统的访问权限。”这一操作不仅引发内部震动,也再次将科技巨头在AI转型中的激进策略推上风口浪尖。

此次裁员并非针对低绩效员工,而是波及大量高绩效管理层。据《商业内幕》报道,在首批受影响的7500人中,超过78%为L5至L7级别的中高层管理者,其中八成以上来自亚马逊的核心零售业务线,包括电商平台、物流配送和生鲜杂货等关键部门。值得注意的是,这轮裁员是“净裁员”数据,不包含通过内部转岗成功留任的员工。尽管公司提供为期90天的“内部再就业窗口期”,并配套遣散费、职业辅导与医疗保障等过渡支持,但不少老员工仍感到寒心:“如果裁员能让股价上涨,那我的股票收益就当是失业补偿吧。”

令人意外的是,裁员消息公布当日,亚马逊股价不跌反升,单日涨幅达1%。资本市场显然对这一“降本增效”举措投下信任票。分析指出,亚马逊近年虽面临微软Azure和新兴AI算力公司CoreWeave的竞争压力,但整体财务表现稳健。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3%,达1677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正因如此,员工普遍困惑:既然公司赚钱能力强劲,为何还要大规模裁员?

答案或许藏在高层的战略表态中。亚马逊CEO安迪·贾西(Andy Jassy)早前明确表示:“未来几年,我们将依靠AI提升效率,这必然导致员工总数减少。”高级副总裁贝丝·加莱蒂也在公开信中强调,AI是自互联网以来最具颠覆性的技术,企业必须精简架构,加速向智能化转型。换句话说,这次裁员并非单纯的成本压缩,而是一场围绕AI战略展开的人力资源重组——削减传统岗位人力,腾出资金与编制,用于投资更具增长潜力的技术领域。

其中最受瞩目的布局,便是亚马逊在“具身智能”方向的大手笔投入。2024年,公司以4亿美元收购AI机器人初创企业Covariant的核心团队及其技术授权,专注于开发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机器人大脑”。基于该技术,亚马逊已推出新一代智能机械臂Bluejay与Starling,能够在复杂仓储环境中灵活处理不同尺寸、形状的包裹,显著提升自动化作业水平。目前,公司在全美多个新启用的履约中心部署了上千台自主移动机器人,负责订单拣选与打包任务。按规划,到2027年,这种高度自动化的仓库模式将覆盖近50个运营中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蓝领岗位的潜在替代。虽然亚马逊官方全职员工约35万,但在仓储与物流环节,实际依赖超过120万名合同工与外包人员。业内预测,随着机器人技术普及,未来数年内可能有超过50万个基层岗位面临被取代的风险。尽管当前AI落地尚处早期阶段,但一个新趋势已然浮现:人类员工正成为AI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提供者”——通过裁员节省的成本,被重新投入到AI研发、数据中心建设和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

这种激进押注虽彰显亚马逊抢占未来的野心,但也暗藏风险。有业内人士质疑:“如果一边高喊AI革命,一边把人都裁光,等到消费者没钱消费时,谁来买这些AI产品?”更有观点担忧,一旦AI泡沫破裂或技术进展不及预期,企业或将陷入“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此外,大规模裁员带来的内部士气下滑、会议室资源紧张、HR沟通压力剧增等问题,也暴露出组织变革背后的执行挑战。

从零售到云计算,从白领管理岗到一线仓储工人,亚马逊的这场智能化转型正在重塑整个公司的用工生态。它不再只是“用机器代替人工”的简单叙事,而是一场涉及战略重心转移、资本再分配与技术信仰重构的深层变革。在这场人与机器的赛跑中,谁将成为赢家?时间或许会给出答案。

亚马逊裁员, AI替代人工, 具身智能, 机器人自动化, 科技公司降本增效

本文来源: 量子位【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