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段落组成):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之际,科技巨头亚马逊正悄然布局下一代AI技术的核心战场——通用人工智能(AGI)。不同于以往专注于云计算和电商服务的角色,亚马逊近年来加速转型,正式进军AGI研发领域。2024年6月,公司宣布成立“Amazon AGI SF Lab”(亚马逊旧金山AGI实验室),标志着其从基础AI平台提供商向前沿智能系统探索者的战略跃迁。
这一实验室的设立并非偶然。随着Agent型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人机交互的新范式,传统依赖用户主动操作的电商平台面临颠覆性挑战。若未来消费者通过AI代理自动完成购物决策,亚马逊现有的广告与佣金模式将受到冲击。但危机背后亦蕴藏机遇:作为全球最大的数字化商业生态之一,亚马逊积累了海量真实的用户行为数据,涵盖浏览路径、点击偏好、评论反馈等维度。这些高质量数据正是训练实用型Agent的关键燃料,为构建真正能“动手做事”的AI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推动这一战略布局的核心人物,是一位兼具技术深度与创业经验的华人领袖——David Luan。他现任亚马逊AGI实验室负责人,曾是OpenAI早期核心成员,主导过GPT-2、GPT-3、CLIP和DALL·E等多个里程碑项目的工程化落地。早在2011年,Luan就创办了专注深度学习的初创企业,其技术甚至被美国奥巴马政府用于执法记录仪优化。此后,他先后任职于Google Brain,并于2022年联合两位Transformer论文作者Ashish Vaswani和Niki Parmar共同创立Adept AI,成为业内首家专注于Agentic AI的公司。
亚马逊对Adept AI采取了创新性的“反向收购雇佣”模式:不完全并购公司实体,而是吸纳其核心技术团队并授权使用知识产权。此举不仅保留了初创公司的独立性,也让亚马逊成功引入包括Luan在内的多位顶尖人才。紧随其后,亚马逊又以同样方式将机器人明星企业Covariant.ai纳入麾下,其联合创始人、强化学习权威Pieter Abbeel也加入实验室担任二号人物,进一步强化了AI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能力。
除了Luan与Abbeel,实验室还汇聚了一批来自斯坦福、伯克利、DeepMind等顶尖机构的技术骨干。例如GPU计算专家Erich Elsen负责多模态Agent基础设施;产品负责人Kelsey Szot拥有麦肯锡咨询与谷歌大模型部署经验,主导过ACT-1、Fuyu-8B等模型的产品化进程。尽管部分早期成员如Maxwell Nye和Augustus Odena后来选择离开,但整体团队实力仍堪称豪华。
为何是David Luan执掌这支“梦之队”?答案在于他对AI本质的独特理解。早在ChatGPT爆火之前,他就意识到:语言模型虽擅长“说话”,却缺乏“行动力”。因此,Adept AI从创立之初便聚焦于让AI能够执行真实任务,如操作浏览器、填写表单、控制软件界面。2022年发布的ACT-1模型正是这一理念的首次实践,比当前主流Agent概念早了整整一年。
加入亚马逊后,Luan的理念得到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依托AWS强大的算力资源和内部丰富的业务场景,实验室推出了首个自研Agent产品——Amazon Nova Act。该模型基于亚马逊最强自研大模型Amazon Nova打造,在复杂多步骤任务中表现优异,尤其在ScreeSpot和Ground UI等公开基准测试中展现出接近94%的界面元素识别准确率。
实现这一突破的关键,是实验室采用的大规模自我博弈式强化学习机制。Luan将其形象地比喻为给AI建了一座“健身房”——在这个虚拟训练场中,AI可以反复练习使用ERP系统、CAD设计工具、电子病历、财务软件等各种现实应用,通过试错自主掌握操作逻辑,而非依赖人工标注或硬编码规则。这种“实战出真知”的训练方式,极大提升了Agent在真实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Adept AI最初的三位创始人都极具分量:David Luan、Transformer原始八人组中的Ashish Vaswani和Niki Parmar。然而Vaswani仅任职不到一年便离职,随后与Parmar共同创办了新公司Essential AI。据彭博社报道,其离开原因系与其他联合创始人存在战略分歧。结合时间线与背景分析,与其意见不合者极有可能正是Luan本人,反映出顶级AI人才在技术路线上的深层博弈。
如今,亚马逊AGI实验室已不仅是技术研发部门,更是连接AI理论与商业落地的重要枢纽。从电商自动化到物流调度,从客户服务到企业流程优化,一个由智能代理驱动的全新亚马逊正在成型。在这场通往AGI的长跑中,David Luan带领的华人领衔团队,正成为中国智慧在全球AI版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亚马逊AGI实验室, David Luan, Agentic AI, 反向收购雇佣, Amazon Nova Act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