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以为GPT-5搞出了数学大新闻,结果…哈萨比斯都觉得尴尬

(由多段落组成):

近日,一场围绕GPT-5数学“突破”的舆论风波迅速发酵又迅速反转,成为AI圈热议的焦点事件。起初,OpenAI研究员Mark Sellke在社交媒体X上高调宣布:GPT-5成功解决了10个著名的厄尔多斯数学难题(Erdős problems),并在另外11个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消息一出,引发广泛关注,甚至被部分媒体解读为“AI独立攻克数十年未解之谜”,掀起一阵对GPT-5超强推理能力的惊叹。

然而,这场看似辉煌的“科学突破”很快被证实是一场乌龙。真相是——GPT-5并未真正“破解”任何新解法,而是通过强大的网络检索能力,找到了早已发表但尚未被收录进erdosproblems.com数据库的学术论文。该网站创始人Thomas Bloom随后澄清:所谓“未解状态”仅表示他自己尚未掌握相关解答,并不代表全球数学界无解。换句话说,这些答案早就存在,只是人类管理员还没看到,而AI先“查到了”。

这一解释瞬间让原本的“重大突破”变成了“高级搜索引擎使用案例”。谷歌DeepMind CEO杰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毫不留情地评论:“这真是尴尬啊!”直指OpenAI过度宣传、误导公众。Meta首席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更是犀利嘲讽:“这次他们被自己吹捧GPT的言论坑惨了。”他还巧妙化用英文俗语“hoisted by their own petard”为“hoisted by their own GPTards”,讽刺那些盲目神化大模型的人最终自食其果。

尽管如此,也不能完全否定GPT-5在数学领域的潜力。此前已有多个实例显示其具备一定的数学辅助能力。例如,著名数学家陶哲轩曾借助GPT-5快速验证一个关于最小公倍数序列的问题,节省了数小时编程与调试时间。此外,在量子复杂性理论和定理证明方面,GPT-5也能在专家引导下提供关键思路,甚至帮助将定性定理转化为带有显式收敛率的定量版本。这些应用表明,AI正逐步成为科研工作者的高效协作者。

此次事件的核心问题在于信息传达的模糊与夸大。从最初“发现解法”到后续传播中的“自主破解”,语义被层层拔高,最终导致公众误解。当技术进步遭遇营销包装,边界一旦模糊,就极易引发信任危机。随着AI发展进入深水区,用户对“真突破”与“伪创新”的辨别力也在提升。未来,与其追求轰动效应,不如脚踏实地展示AI在真实科研流程中的价值——比如文献挖掘、假设生成、代码辅助等实际应用场景。

总的来说,这场闹剧虽以删帖道歉收场,却给整个AI行业敲响警钟:技术创新需要谦逊表达,过度炒作不仅损害公信力,还可能延缓真正有价值的成果被客观看待。AI不是万能神谕,而是工具;它的伟大不在于“代替人类思考”,而在于“放大人类智慧”。

GPT-5, 数学突破, OpenAI, AI科研, 厄尔多斯难题

本文来源: 量子位【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