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加速跑入AI时代:智能创作引领流量新风口

(由多段落组成)

在抖音的第996天“取经路上”,孙悟空刚从妖怪口中救下唐僧,师徒四人便马不停蹄地继续西行——这不是《西游记》的新剧集,而是网友用AI生成的一条“取经Vlog”。如今,短视频平台正掀起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革命。从爱因斯坦高考后接受采访,到慈禧太后打卡颐和园;从大禹治水现场直播,到门捷列夫点评化学试卷,这些看似荒诞却极具传播力的AI视频,正在成为年轻人“玩梗”与表达创意的新方式。

这股AI创作热潮的背后,是技术门槛的不断降低和平台生态的持续推动。过去半年,抖音AI创作投稿量增长91%,播放量提升83%。越来越多普通用户借助即梦、可灵等国产AI工具,实现“一键变身”动漫角色或穿越历史场景。早期以滤镜为主的AI玩法已进化为更具策划性的剧情短片,形成了一条从“娱乐尝鲜”到“深度创作”的清晰发展路径。AI不再只是特效插件,而成了全民参与的创作引擎。

其中,“萌宠拟人化”成为爆款频出的赛道。金毛犬在工地搬砖,白猫演绎父子亲情,布偶猫化身霸道总裁上演职场权谋……这类视频凭借反差萌和固定叙事模板迅速走红,并催生出围绕AI教程售卖的小型产业链。例如账号@橘猫会AI推出会员制课程,提供一对一教学服务,将知识变现融入生态。与此同时,第一人称视角的历史类AI也广受欢迎。@AI史来嗨 以“慈禧的一天”“朱元璋要饭日记”等形式还原历史人物生活;@陪宝贝磨耳朵 将古文故事可视化;@大圆镜科普 则让科学知识“动起来”。AI极大降低了视觉化创作的成本,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更令人惊叹的是,AI还能实现现实中无法完成的幻想场景。海外流行的“切东西ASMR”系列通过模拟切割行星、钻石的声音带来听觉奇观;而在国内,影视解说也开始采用AI辅助生成文案、配音甚至画面,催生出“唱歌讲电影”等新形式。专业创作者同样在探索AI的艺术边界。快手发起“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联合李少红、贾樟柯等九位知名导演打造AI短片;抖音博主@陶阿狗君 利用AI制作赛博朋克风换装视频,单条点赞破216万;@小文 用AI重构《权力的游戏》版白雪公主,获得425万点赞,展现跨IP叙事的无限可能。

随着平台扶持力度加大,AI正向长视频和垂直领域延伸。抖音与即梦AI联合推出“AI创作浪潮计划”,从工具、培训到流量现金全方位支持创作者,鼓励“新叙事、新视觉、新创意”的涌现。AI生成的历史纪录片如《拿破仑士兵的一天》《清朝贵人的24小时》时长突破50分钟,信息密度与观赏性兼具。尤其在短剧赛道,AI漫剧迎来爆发式增长:今年4月至7月,抖音漫剧播放量增长92%,作品供给量激增603%;快手数据显示,2025年Q3相较2024年Q4,AI漫剧日流水增长900%,月产量翻了近六倍。平台纷纷推出创投计划,以联合出品模式加速商业化落地。

这场由UGC主导的AI文化现象,早已超越技术本身,演变为一种新型网络语言。当马克思出现在高考考场外谈作文题,当秦始皇被追问“你是怎么统一六国的”,评论区不再是质疑真假,而是接力造梗:“贝多芬老师,艺考听力难不难?”“嬴政穿龙袍违规了,影响其他考生!”这种无厘头幽默构建起社区内部的“加密社交”,用户不再追求真实,而是共同沉浸于虚拟叙事的乐趣之中。AI助手“豆包”也因此被赋予人格色彩,成为帮用户查成绩、拆明星卡、模仿声音打电话的“数字伙伴”,相关视频动辄百万点赞。

然而,狂欢背后也暗藏隐忧。北京市场监管局 recently查处首例AI虚假广告案:某拥有88万粉丝的直播间伪造央视主持人李梓萌形象进行带货宣传。AI的易得性让虚假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伪装更真,创作者责任边界模糊化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知识类中,部分博主依赖AI“人书对话”快速拆解书籍,虽提升了效率,但也可能导致理解偏差或版权争议。如何在激发创意的同时建立伦理规范,已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AI短视频, AI创作, 抖音AI, AI漫剧, AI生成

本文来源: 新声pro公众号【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