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段落组成):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飞速发展,对算力的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然而,传统的地面数据中心正面临能源消耗高、散热困难、土地资源紧张等多重瓶颈,难以满足未来AI发展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全球科技巨头开始将目光投向浩瀚的太空——一个几乎无限潜力的新疆域。从谷歌到特斯拉,再到亚马逊和OpenAI,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正在探索“太空数据中心”的可行性,试图在这场AI算力竞赛中抢占先机。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近日在一档播客节目中透露了公司对未来计算基础设施的大胆构想。他提到,“在太空中建立数据中心”听起来或许有些疯狂,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必然趋势。为实现这一愿景,谷歌已启动名为“捕日者计划(Project Suncatcher)”的前沿研究项目,目标是在太空中规模化部署机器学习系统。据透露,谷歌希望在2027年前将自家研发的TPU(张量处理单元)送入轨道,迈出太空AI算力部署的关键一步。皮查伊甚至幽默地表示:“说不定我们的设备还能在太空中偶遇马斯克那辆漂浮的特斯拉Roadster。”
这并非空谈。埃隆·马斯克早已通过SpaceX布局太空基础设施。他在社交媒体X上指出,未来的“星舰”火箭每年可向近地轨道运送300至500吉瓦的太阳能AI卫星,这种运载能力远超当前全球数据中心的总电力容量。目前,全球地面数据中心的总功耗约为59吉瓦,而随着AI模型日益庞大,预计到2050年全球电力需求将翻倍,其中数据中心是主要推手之一。美国电网已频频因数据中心扩张而承压,这也促使科技领袖们思考:为何不把高能耗设施搬到太空?
事实上,太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接收到的部分仅占其总量的二十亿分之一,而在太空中,可以持续获取近乎无间断的太阳能,无需依赖储能电池。Salesforce CEO马克·贝尼奥夫直言:“从成本角度看,太空可能是建设数据中心最理想的地方。” 不仅供电稳定,太空环境的自然低温也有助于高效散热,大幅降低冷却系统的能耗与复杂度。
中国也在积极布局这一前沿领域。最新规划显示,北京正计划在距地700至800公里的晨昏轨道上,建设一个功率超过千兆瓦(GW)的集中式大型太空数据中心系统。该项目分为三个阶段推进,首阶段(2025–2027年)将聚焦突破能源供给与热控等核心技术,完成试验星研制并构建初期算力星座。该系统由空间算力、中继通信和地面管控三大模块组成,旨在打造可持续运行的天基AI计算网络。
此外,OpenAI掌门人萨姆·奥尔特曼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未来的世界可能会遍布数据中心,但更有可能的是,人类会彻底改变思路——比如在太阳系中建造戴森球结构来收集能量,直接在太空处理海量数据。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同样预测,未来10到20年内,数据中心将大规模迁移至太空。种种迹象表明,这场跨越大气层的“算力革命”已悄然拉开序幕,谁能在太空中率先建成高效、稳定的AI基础设施,谁就将在下一代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AI算力,太空数据中心,捕日者计划,TPU芯片,太阳能卫星
本文来源:
快科技【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