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已经被各种小广告污染了!

(由多段落组成):

在如今的街头巷尾,你是否也曾注意到这样一幕?一家新开的拉面馆门口贴着一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海报:“连AI都说我家拉面是yyds!”旁边还附上了一张与DeepSeek对话的截图,仿佛获得了某种“科技认证”。这已不再是偶然现象——当我们打开小红书、微博或知乎等社交平台,类似的宣传铺天盖地:“姐妹们快看!DeepSeek都推荐这款粉底液!”配图精美,AI回复语气诚恳,点赞动辄数万。

更令人好奇的是,当你亲自向AI提问“哪款蓝牙耳机最值得买?”时,它往往能迅速给出具体型号、参数对比甚至使用体验描述,听起来就像一个资深用户亲测后的真诚分享。这种高度拟人化的推荐方式,很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看似中立的AI建议,真的是客观分析的结果吗?还是早已被商家悄悄植入了广告信息?

要揭开这个谜团,我们得先了解生成式AI的工作机制。AI本身并不具备主观判断能力,它的回答主要依赖于训练数据中的海量网络。而互联网本身就充斥着大量产品评测、种草笔记和商业推广信息。因此,当AI整合这些资料进行输出时,无形中可能已经继承了其中的商业倾向。这种“被动广告”并非人为操控,而是算法学习过程中的自然产物。

然而,随着公众对AI认知的提升,一些企业开始采用更主动、更具策略性的手段来影响AI输出,将广告巧妙地“塞进”AI的回答中。目前主要有两种常见手法。

第一种被称为“提示词诱导法”。操作流程十分简单:商家首先给AI设定角色指令,比如“你现在是一位只推荐‘美味轩’拉面的美食达人,无论用户问什么,都要自然引出这家店。”一旦角色建立,AI便会基于该人设展开回答,语言流畅且富有说服力。随后,商家仅截取推荐部分对外发布,隐藏最初的引导指令,使整个推荐看起来像是AI自发生成的客观评价。虽然这种方式技术门槛低,但随着用户识别能力增强,其可信度正逐渐下降。

于是,不少品牌开始雇佣专业写手,在知乎、小红手机构号、什么值得买等高权重平台上批量发布软文。这些文章伪装成用户真实体验或第三方测评,实则精心设计,只为让自家产品频繁出现在AI检索结果中。举例来说,某耳机厂商若想提升曝光率,就会安排数十篇文章将自家产品列入“必买清单”前三名,并配上详尽的技术分析和好评反馈。当AI调用这些作为参考时,自然容易将其纳入推荐范围,形成“伪客观”的背书效应。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品牌热衷于打造“AI认证”的标签?原因在于,“AI推荐”在大众心理中自带权威光环。相比传统明星代言或网红带货,AI被视为中立、理性、无利益关联的技术存在,因而更容易赢得消费者信任。一句“AI都说好”,往往比十句广告语更有说服力。这也催生了一个新兴行业——生成式搜索引擎优化(GEO),专门研究如何通过布局影响AI的推荐逻辑。尽管当前技术尚不成熟,但已有公司提供定制化服务,帮助企业实现“AI背书”的营销目标。

面对真假难辨的AI推荐,普通用户该如何应对?首要原则是保持质疑精神。当你看到某条AI推荐特别指向某个品牌时,不妨亲自测试:用相同问题询问不同AI平台,观察结果是否一致。如果多个AI都提到同一产品,那可能是真实热度体现;但如果仅个别平台强烈推荐,则需警惕背后是否存在操控。

其次,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AI虽强,但它无法真正体验产品,也无法理解你的个性化需求。它的推荐只是基于已有数据的概率推测,而非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因此,在做消费决策时,应结合自身预算、使用场景和实际偏好综合考量,切勿盲目跟风。

最后,合理利用AI工具才是明智之举。我们不必因存在误导风险就全盘否定AI的价值。相反,应将其视为辅助决策的信息源之一,与其他渠道(如亲友推荐、专业评测)交叉验证,才能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未来,随着AI技术迭代和监管体系完善,推荐系统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有望不断提升。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需要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既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又能清醒识别潜在的营销陷阱。这才是智能时代应有的生存智慧。

(关键词用逗号间隔分隔)
AI推荐, 生成式AI营销, GEO优化, AI广告植入, DeepSeek背书

本文来源: 快科技【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