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开发者圈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据多家媒体报道,美国知名AI编程工具Cursor在中国大陆地区突然断供了来自Anthropic、谷歌和OpenAI的多款主流AI模型。用户在尝试使用Claude 4 Sonnet、Claude 3.5 Sonnet等模型时,会收到“模型供应商不为您所在的地区提供服务”的提示。智东西记者亲自测试后也确认了这一情况属实。
这一突发变化让不少开发者措手不及,社交媒体平台上迅速掀起了讨论热潮。以“Cursor不能用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看到大量用户发帖吐槽,纷纷表示影响到了日常开发效率。对于许多开发者来说,这些AI模型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编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些付费订阅用户,更是感到不满与失望。
在X平台和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表达了对Cursor此次做法的不满。有开发者指出,Cursor对中国大陆用户收取全额订阅费用,却无法提供其所承诺的高级功能,这种“收费不服务”的模式引发了广泛争议。部分用户已经开始提交退款申请,并寻找替代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断供主要影响的是个人用户,一些使用企业账户的开发者尚未受到波及。这也引发了关于服务区域限制是否与账户类型相关的讨论。
面对用户的质疑,Cursor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官方回应。官方表示,部分AI模型的可用性受限于模型提供商的地域政策,而这些限制并不由Cursor控制。未来,若某模型在特定地区不可用,将不会出现在选择列表中。但用户仍可继续使用其他支持的模型,如DeepSeek系列的R1和V3版本。
此外,Cursor还提供了退款机制。如果用户近期因模型不可用而失去服务权限,可以在控制面板中申请按比例退款。同时,系统也支持“Auto(自动)”模式,会根据用户所在地区自动选择可用模型,以降低使用体验的损失。
尽管Cursor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但对于开发者而言,如果无法接入OpenAI、Anthropic或谷歌的API,仅依赖自动匹配的模型,其智能辅助能力将大幅下降,导致在复杂任务中表现不佳,甚至无法胜任部分编程工作。
事实上,海外AI服务对中国大陆的断供并非首次。早在2023年6月,OpenAI就曾向中国大陆开发者发出警告,表示将加强限制API的访问。近年来,类似情况不断出现,Cursor此前也经历了多次功能限制的调整。
据OpenRouter平台数据显示,自7月16日起,国产AI模型的调用量显著上升,如DeepSeek-V3、DeepSeek-R1以及Kimi K2等,显示出开发者正逐步转向本土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一些用户开始转向国内的AI开发工具,例如字节跳动的Trae、阿里云的通义灵码等。
从目前趋势来看,海外AI服务的不确定性正在加速国产AI模型的发展与普及。此次Cursor断供事件,或许会成为国内AI企业在AI编程领域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契机。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