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2024年国内AI大模型应用的破圈姿态:聚焦AI技术、数据隐私与版权争议,展望海外市场机遇

大模型应用的“破圈”之路:从技术到市场的转变

在经历了拼算力、财力和人力的“大炼”大模型阶段后,企业和投资人都逐渐变得更加务实。大模型不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技术大神”,而是需要真正赢得用户的青睐才能体现其价值。2024年,许多国内大模型企业开始积极探索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成为现象级AI应用,实现“破圈”。

回顾这一年,确实有一些大模型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功,扩大了影响力,不再局限于科技极客圈。这些成功案例有的是通过精心运营,有的则是意外走红,甚至有些是因为被迫出圈。

一、Kimi:长文本处理的异军突起与资本纠纷

今年3月,由月之暗面推出的Kimi因宕机事件登上热搜。当时,Kimi启动了“200万字”无损上下文内测,成为国内市场上支持最大输入文本的大模型应用之一,吸引了大量用户。然而,激增的访问量导致网络瘫痪,一度影响用户体验。尽管如此,Kimi的火爆也带动了资本市场,相关概念股持续上涨。

与此同时,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与投资人们之间的纠葛闹上了法庭。11月,杨植麟和联合创始人张宇韬被循环智能时期的投资人在香港提起仲裁,涉及金沙江创投、靖亚资本等5家投资方。争议焦点在于杨植麟等人在未获得原投资方同意的情况下,提前融资并创立月之暗面。这一案例不仅反映了投资人与项目之间的利益绑定问题,也为科创企业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的经典案例。

二、番茄小说:作家权益与隐私安全的挑战

字节跳动旗下的番茄小说平台要求签约作者签署补充协议,同意将作品用于AI训练,引发了网文作家的强烈不满。他们担心自己的作品被AI复制,导致许多人选择断更转行。同时,有消息称WPS Office办公软件疑似将用户文档共享给豆包AI进行训练,进一步加剧了数据泄露的担忧。

虽然字节跳动和WPS都否认使用私人数据进行训练,但这一事件反映了公众对AI应用在隐私保护方面的高度关注。随着AIGC的迅猛发展,如何保护创作者的创意、版权和利益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360 AI绘图与儿童手表:版权与智能问答的双重挑战

360创始人周鸿祎在今年6月的新品发布会上演示AI绘图功能时,涉嫌盗用了一位创作者的作品,引发了争议。创作者DynamicWang要求360道歉并赔偿1元钱,强调要的是承认错误的态度。360方面表示愿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并试图沟通协商。

此外,360儿童手表的智能回答功能也出现问题,给出了不当的回答,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周鸿祎随后道歉,并解释说这是由于大模型固有的“幻觉”特性所致。这一事件凸显了大模型应用于生活场景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

四、可灵:抢跑Sora,海外走红

快手于今年6月发布了文生视频大模型“可灵”,直接开放测试,引起了广泛讨论。与OpenAI的Sora不同,可灵是一款可供公众测试的产品级应用,支持生成最长2分钟的1080P视频。海外专业人士对其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在大幅度运动的合理性、物理世界特性的模拟等方面具有优势。

通过投流营销,可灵迅速吸引了大量海外用户,9月网页版访问量达1765万,成为全球访问量第35名,登顶AI出海月访问量榜首。可灵的成功展示了中国AI技术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展示。

总结

“出圈”意味着更多关注、品牌曝光和流量。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成功出圈是产品获客和企业获益的有效途径。展望2025年,期待更多大模型应用能够突破重围,成为现象级产品。

本文来源: TechWeb【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