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产业的崛起与挑战
近期,英文技术社区对中国AI产业的进步速度表现出半震动半懵逼的状态。主要的应激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宇树(Unitree)的轮足式机器狗B2-W,另一个是开源MoE模型DeepSeek-V3。
宇树在早期基本上是波士顿动力的追随者,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都模仿后者,但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然而,从B系列型号开始,宇树的机器狗在灵活性上已经可以与波士顿动力平起平坐。B2-W的最大亮点在于它采用了运动性更高但平衡性更难的动轮方案,并在一年内完成了户外环境中的复杂训练,让许多美国人怀疑这是CGI特效。
波士顿动力曾在机器狗项目中短暂尝试过动轮方案,但它经历了多次转手,最终被现代汽车以打折价从软银手中收购。波士顿动力之所以成为不良资产,部分原因在于美国科技行业对制造业的普遍厌弃。这种态度始于马克·安德森2011年发表的《软件吞噬世界》,强调软件公司的高回报率,导致制造业能力的丧失。
相比之下,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在新兴科技领域尤为明显。例如,多旋翼无人机和四足机器狗的原型机最初由欧美研发,但在量产阶段,中国的低成本和高效供应链使其占据主导地位。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虽然技术先进,但其母公司Google却不愿公开关联,反映了美国科技界对制造业的偏见。
DeepSeek的创新突破
在软件领域,DeepSeek的表现同样引人注目。它在2000个GPU上花费不到600万美元和两个月的时间,实现了与GPT-4和Claude3.5相当的测试结果。这不仅打破了成本壁垒,还展示了中国AI公司在硬件和软件上的双重实力。
DeepSeek的成功并非偶然。创始人梁文锋曾管理600亿人民币的量化私募,他将数学技能应用于大模型开发,致力于推动全球技术创新。梁文锋认为,中国AI公司不应只做应用变现,而是要参与到真正的技术创新中,改变长期以来的跟随者角色。
梁文锋强调,中国AI的发展需要建立自己的技术生态,培养本土人才,摆脱对外部资源的依赖。他认为,尽管当前存在芯片禁运等挑战,但这些反而可能促使中国AI公司在受限条件下实现更高的效率和创新。
本文来源: 阑夕公众号【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