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段落组成):
近日,清华大学正式发布《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成为国内高校中首个系统性规范人工智能在教学与学术场景中应用的指导性文件。该《指导原则》于11月26日通过学校官网对外公布,迅速引发教育界和科技领域的广泛关注。此举不仅体现了清华在人工智能时代推动教育变革的前瞻性布局,也为全国高校AI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清华样本”。
《指导原则》整体架构清晰,分为“总则”“教学篇”以及“学位论文及实践成果篇”三大模块,全面覆盖课堂教学、学习辅助、科研训练及学术产出等核心环节。其中,“总则”确立了“积极而审慎”的基本方针,并提出五大核心理念:主体责任、合规诚信、数据安全、审慎思辨与公平包容。这些原则旨在引导师生理性使用AI技术,坚守学术伦理底线,同时激发技术创新活力。
在“主体责任”方面,《指导原则》明确指出,人工智能仅作为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工具,教师与学生始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无论是在备课、授课还是作业完成过程中,人机关系必须清晰界定,避免技术依赖导致主体意识弱化。“合规诚信”则强调透明使用AI生成,要求师生如实申报AI参与程度,杜绝任何形式的学术造假行为。
针对数据隐私与信息安全问题,“数据安全”原则严禁使用敏感信息、涉密资料或未经授权的数据用于训练或调用AI模型,防止数据泄露风险。“审慎思辨”鼓励师生对AI输出保持批判性思维,通过多源验证提升信息甄别能力,防范因盲目信任造成认知偏差。此外,“公平包容”倡导关注算法可能带来的偏见与歧视,积极推动教育资源的普惠化与可及性。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学篇”赋予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允许其根据课程目标灵活设定AI工具的使用边界,并需在开课初期向学生公开相关规则。教师应对由AI生成的教学材料承担责任,同时有义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与局限。对于学生而言,在遵守课程规定的前提下,鼓励探索AI工具提升学习效率,但严禁将AI生成的直接复制或稍作修改后当作原创成果提交。
特别针对研究生群体,《指导原则》在“学位论文及实践成果篇”中划出明确红线:严禁利用AI进行代写、抄袭、篡改数据或伪造研究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导师须履行监督职责,全程指导研究生合理使用AI工具,确保科研训练的真实性与学位成果的原创性。这一规定既回应了当前AI写作泛滥的现实挑战,也强化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
参与制定工作的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王帅国表示,《指导原则》并非限制性条文,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框架体系,未来将随着技术进步持续迭代更新。他强调:“我们希望这份指南具有生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并为更多应用场景如学术研究、校园管理服务等提供延展空间。” 清华大学希望通过此次发布,推动形成尊重创新、规范使用、责任共担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指导原则》在强调监管的同时,也释放出强烈的鼓励信号——学校积极支持师生开展AI赋能教育教学的创新实验,并将对成效显著的典型案例予以表彰推广。这表明清华在把握技术风险与释放创新潜能之间寻求平衡,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有序、可持续的人工智能教育新格局。
▲ 图源:清华大学官网
广告声明:文中包含的外部跳转链接(如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帮助用户快速获取资源,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附带本声明。
人工智能教育, 清华大学, AI学术规范, 教学创新, 数据安全
本文来源:
IT之家【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