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段落组成):
近年来,国内AI创作工具市场持续升温,阿里巴巴旗下夸克近日推出全新AI生成平台“造点”,正式加入这场科技与创意的角逐。作为阿里在AI领域的又一重磅布局,“造点”集成了AI图像生成与AI视频生成两大核心功能,并率先接入通义万相Wan2.5模型,成为国内少数支持音画同步生成的AI平台之一。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阿里在AIGC赛道的深度切入,也意味着腾讯元宝、字节豆包、即梦AI、快手可灵等主流平台之间的竞争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视频生成是“造点”的另一大亮点。用户既可通过上传图片并添加文字描述来生成动态视频,也可直接输入文本来驱动AI创作完整视频。系统还支持尺寸调整、智能音效匹配和画面优化等功能,提升成片质感。值得注意的是,使用AI视频生成功能需消耗积分,积分可通过每日签到等任务免费获取,或通过充值购买——10元兑换100积分。此外,平台推出会员服务:标准会员每月48元,赠送800积分;高级会员每月188元,享3600积分配额,适合高频创作者长期使用。
尽管“造点”功能强大,但作为后入局者,其用户基数仍处于起步阶段。据第三方数据平台显示,自上线以来,“造点”在国内iOS端的日均下载量从最初的约50次增长至近400次,尚无法与即梦AI日均20万次的下载量相比,也不及可灵AI此前9000次以上的水平。不过,行业趋势已十分清晰——AI正逐步从辅助工具演变为生产的“基操”。例如,在第3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未来影像计划”展映了五部由即梦AI参与制作的AI短片,来自中韩等地的创作者借助AI完成了剧本构思、分镜绘制乃至视频合成全过程。抖音爆款科幻短剧《觉醒》单日点赞超40万,便是即梦AI赋能爆发的典型案例。而快手可灵打造的《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更将制作周期压缩至两个月,成本仅为传统拍摄的四分之一,充分展现AI对影视工业化变革的潜力。
然而,在AI技术高歌猛进的同时,人类创作者却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被鉴为AI”已成为许多原创者的噩梦。不少画师反映,自己精心绘制的作品刚发布就被网友质疑“肯定是AI出的”,甚至遭到匿名举报或列入“避雷名单”。一位小红书博主小N无奈表示:“我连图层都没删,打光过程都录了,结果还是被说用AI,这让人情何以堪?”更有甚者,连方文山为邓紫棋新书写下的推荐语也被网友指“AI味太浓”,并上传至PaperPass进行AIGC检测,结果显示疑似度达55.41%,引发广泛争议。此类事件暴露出当前AI识别机制的不成熟与公众认知的偏差。
不止于图文领域,颜值类、美妆类博主同样深受其害。多位创作者发现,自己发布的真人照片或短视频竟被平台自动标注“含AI生成”“疑似AI合成”,导致限流甚至下架。小米集团CMO许斐也曾遭遇类似情况,其发布的视频被抖音标记为“疑似AI生成”,令她哭笑不得。目前,创作者只能通过申诉或重新发布来应对,但流程繁琐且效果不稳定。业内人士指出,现有AI识别技术多依赖特征分析,但由于AI生成越来越逼近人类水准,加上现实中已有大量混杂AI元素,导致误判频发。
这场“人机之争”的背后,折射出AIGC生态建设中的深层矛盾。一方面,各大平台竞相推出AI工具,倡导“人机协同”的创作新模式;另一方面,一旦作品被打上“AI”标签,无论真假,都会面临流量压制与信誉损耗。创作者不得不花费额外精力留存作画录像、写作草稿、分层文件等“自证清白”的证据,严重影响创作体验。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标识办法》逐步落地,AI的标注将趋于规范,但这只是起点。未来还需建立更科学的识别标准、更透明的审核机制,以及更公平的推荐算法,真正保护原创者的权益。
归根结底,AI不应成为创作者的对立面,而应是解放创造力的伙伴。平台间的竞争不应仅停留在算力比拼和技术堆叠,更应聚焦于如何构建健康、包容、可持续的创作生态。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技术进步以牺牲创作者利益为代价,实现AI与人类智慧的共生共赢。
5个热门Tags:
AI创作平台, 夸克造点, AI生图, AI视频生成, AIGC识别
锌刻度公众号【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