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段落组成):
近年来,生成式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互联网核心业务场景。在搜索、推荐与广告(即“搜推广”)三大关键领域,快手已率先完成从传统判别式架构向生成式范式的全面跃迁。10月26日,快手举办了一场高规格技术沙龙,汇聚内部算法专家与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学术权威,深入探讨生成式大模型在工业级应用中的突破路径与未来趋势。
在推荐系统方面,快手推出的OneRec框架标志着推荐技术进入智能新阶段。该体系历经V1端到端生成、V2 Lazy Decoder Only架构优化,发展至最新的OneRec Think版本,首次将用户行为日志视为一种新型输入模态,并与语言模型对齐,赋予系统推理与解释能力。这一演进不仅提升了排序精准度,更实现了主站、电商及极速版等多场景的规模化落地,推动用户体验持续升级。
短视频推荐机制也迎来结构性革新。快手构建了基于Transformer的端到端多目标融合排序框架,摒弃传统人工规则设计,通过动态权重平衡点击率、观看时长、留存率等多个指标。该方案引入反事实对比学习增强可解释性,并定义“互动效率”统一离线与线上评估标准。实际数据显示,在快手极速版中,用户停留时长提升约2%,7日留存增长超3‰,验证了智能自进化推荐系统的巨大潜力。
搜索环节的变革更为彻底。快手发布业界首个电商端到端生成式搜索系统OneSearch,彻底重构传统“召回—粗排—精排”的级联流程。其核心技术包括五层层次化语义编码,为商品打造高辨识度的“智能身份证”;多视角用户行为建模,融合短期意图与长期偏好;以及基于强化学习的偏好感知奖励系统(PARS),实现细粒度排序优化。上线后,订单量提升3.22%,成本降低75%,尤其在冷启动和长尾查询中表现优异,展现出强大的泛化能力。
广告出价领域同样迎来范式升级。快手商业化团队提出生成式强化学习新范式,结合GAVE(价值引导探索)与CBD(扩散补全对齐)方法,解决传统RL在数据依赖与探索效率上的瓶颈。该系统支持毫秒级响应,实现全空间联合优化,打破以往各模块目标割裂的局面。相比早期PID控制和MPC预测模型,新一代自动出价机制显著提升转化效果,标志着广告决策从局部优化迈向全局智能化。
围绕“生成式是否是伪范式”的争议,多位专家展开激烈辩论。人大徐君教授指出,质疑声源于认知滞后,而快手已在真实商业环境中验证其有效性。港城大赵翔宇副教授强调,大模型凭借自回归能力和内置知识库,能深度理解复杂行为序列,推动搜推广从“行为预测”转向“意图理解”。工业界代表则普遍认为,尽管迁移成本存在,但生成式带来的收益远超投入,尤其在ROI可持续累积的前提下,基础建设的一次性投入完全值得。
关于技术经济账的讨论尤为深刻。快手算法专家王诗瑶提出:“不能用昨天的尺子衡量今天的模型。”她呼吁技术人跳出算力焦虑,转而思考如何开发配得上强大算力的创新算法。杨一帆强调,机器成本会随时间下降,真正的竞争力在于通过技术创新撬动新增长曲线。蔡庆芃补充,模型蒸馏等手段可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专家们一致认为,搜推广边界将逐渐模糊,最终融合为“个人信息助手”。徐君预测系统将从语义匹配进化到语用理解,真正读懂用户动机;蔡庆芃畅想Agent驱动的全链路广告自动化;王诗瑶描绘了一个由AI个人助理主导的世界——视频可实时生成,推荐更具个性化与主动性。
人才培养方面,学界与产业界达成共识:理想人才需兼具纵向算法深度与横向工程能力。既要掌握协同过滤、强化学习等经典方法,也要熟悉大模型微调、Prompt设计等前沿技能。同时,理解技术演进脉络、具备业务抽象能力与持续学习热情,将成为下一代AI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
这场技术对话揭示了一个清晰的趋势:生成式AI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正在重构互联网底层逻辑的生产力引擎。从推荐到搜索再到广告,一场由大模型驱动的系统性变革已然开启。随着技术不断成熟,谁能在这一轮范式转移中抢占先机,谁就将在未来的智能生态中占据主导地位。
生成式AI, 推荐系统, 搜索引擎优化, 广告出价, 大模型应用
本文来源:
智东西【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