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段落组成):
2024年9月24日落幕的北京文化论坛上,AI漫剧作为新兴形态正式进入公众视野,并被总结出三大核心特征:生产成本更低、用户群体更年轻、付费转化效率更高。在抖音、B站、快手、红果等主流平台持续加码布局下,AI驱动的动漫短剧正迅速崛起为市场的新风口。虽然“动态漫画”这一形式已存在近十年,长期在垂直漫画平台和长视频平台中艰难生存,但如今借助AI技术的深度赋能,它已从边缘小众走向行业中心,成为各大平台争夺增量的重要战场。
与以女性受众为主导的真人短剧不同,AI漫剧凭借其鲜明的男频题材取向——如玄幻、穿越、系统流、末世悬疑等——精准填补了男性用户在短剧市场的消费空白。同时,二次元年轻群体的广泛覆盖,使AI漫剧在年龄层、性别分布和兴趣圈层上具备更强的泛化能力。据《新声Pro》此前报道《动漫短剧,行业新宠》,早期AI漫剧仅通过C端原生付费模式试水成功;而短短半年内实现产能爆发,关键在于AI技术的快速迭代与规模化落地。快手可灵负责人盖坤在光合大会上透露:“相比2024年Q4,2025年Q3 AI漫剧行业日流水增长达900%,月产剧集数量飙升567%。”曾经停留在设想阶段的纯AI生成作品,如今已在行业内普遍落地。
随着商业潜力不断释放,各平台纷纷推出专项扶持政策抢占先机。2024年Q1,B站动画短剧团队单季流水突破2500万元,首次实现单月破千万,随即于6月18日启动“觉醒计划”,提供最高100%制作成本补贴、版权授权支持及高达80%的充电分成比例,并配套千万级流量曝光资源。8月15日,抖音发布“漫剧星河,智绘芯穹”三大扶持方向:番茄小说IP改编合作、成片保底采购、头部精品单部采买。9月8日,快手联合可灵AI推出“灵感・新纪元 AIGC创投计划”,采用联合出品与运营双模式激励AI漫剧创作。除传统视频平台外,百度、网易、京东、拼多多、红果等跨界玩家也纷纷入局,形成全域竞争格局。
数据表现同样亮眼。抖音平台上,《九尾狐男妖爱上我》《我在末日当僵尸》播放量均超1.9亿,《我能回溯时间》充值金额突破500万。巨量引擎数据显示,2024年4月至7月,漫剧整体播放量同比增长92%,点赞量增长105%,上线剧目累计达3000部,供给量激增603%。业内预测,未来AI漫剧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相关企业数量或将呈指数级增长,突破数十万家。多位制作方反馈,短视频端收益已从“添头”变为“半壁江山”。冬漫社负责人兰桂玮表示,当前漫剧项目ROI稳定在1.1左右,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在AI技术推动下,大量“新玩家”涌入赛道。灵境万维AI原主营小说生成业务,年初接触巨量引擎推广后判断“AI漫剧是必然趋势”,遂全面转型。剧点短剧则因真人短剧行业同质化严重、利润压缩而转向AI漫剧,5月立项,8月即组建百人团队,打通剧本、制作、发行到出海的完整闭环。地方政府也开始积极介入,杭州余杭区设立2亿元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重点项目最高可获1000万元扶持,配套制作费用亦可补贴百万级,塔尔西斯动漫已成功申请。
AI技术正深刻重构漫剧生产链。过去全链路AI制作仅限中文在线、聚力维度等头部公司尝试,如今随着模型能力提升,塔尔西斯、乾多多剧场等均已上线首部纯AI作品。塔尔西斯技术负责人江文杰介绍,其AI制作的《人族镇诡使》上线抖音后登顶9月4日动态漫日榜,自然流量播放破1127万。传统人工流程中需一个月以上、十人团队协作的任务,现仅需10人小队1个月完成,单部成本降至10万元以内,约为过去的三分之一,收益反增三倍。人物设计从过去画师耗时两周缩短至10秒出图、10秒修改,极大提升效率。
高效背后也带来人才结构变革。乾多多创始人徐诗超坦言“动画部门裁员过半”,塔尔西斯不再招聘传统画手。但从业者认为,具备审美基础的传统美术人才仍具优势,“更懂如何用关键词指挥AI”。AI降低了行业门槛,新人只需理解剧情逻辑即可参与制作,无需掌握AE、特效等复杂技能。当前岗位更多被称为“抽卡师”或“炼丹师”,核心能力转为指令工程与创意引导。导演角色也发生转变,网感、节奏把控、叙事能力成为关键素质。
尽管AI在角色建模、分镜生成、视频渲染方面大放异彩,但在剧本创作环节仍显乏力。目前AI尚不能提供可用灵感,且生成可控性差、质量不稳定,反而拉低效率。因此,剧点短剧与灵境AI均将其定位为“智能辅助工具”,用于拆解原著、梳理人物关系、提炼核心冲突、查漏补缺,大幅压缩脑暴时间,但仍需大量人工干预。
从市场策略看,多数制作方采取全网分发,但抖音已成为首选主阵地。一方面因其C端“直接充值+广告分账”模式变现更快,另一方面过往真人短剧运营经验可迁移复用。B站、快手、微信小程序及爱优腾芒作为补充渠道平行推进。行业通行“先IAP后IAA”策略:前7天主推内购付费,后期转向广告变现。由于当前优质稀缺,“不投流难出圈”,前期投放已成为标配。
用户画像集中于18-40岁、新一线及二三线城市的男性二次元群体,题材偏好三幻(玄幻、奇幻、仙侠)、悬疑、穿越、都市异能类。冬漫社爆款《入职殡仪馆第一天》即融合悬疑、脑洞与都市异能元素。侯翔中指出:“市场目前就吃男频这套。”相较而言,女频市场尚未打开。兰桂玮认为并非需求不足,而是未击中情感痛点;吕少龙强调女频重视颜值,当前AI生成角色面部粗糙、微表情僵硬,难以满足审美期待,需等待技术进一步成熟。
分发模式也发生根本变化:端原生发行取代传统账号运营成为主流。原因有三:一是端原生风险低、回报快,优质上线即盈利;二是传统IP孵化周期长、运维复杂,不符合当前快节奏市场环境;三是账号模式限制题材拓展,而端原生可通过精准投流匹配各类受众。不过吕少龙指出,优质剧集本身具备账号属性,粉丝沉淀有助于进入更大推荐池,形成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曾被视为“低成本量产利器”的“真人转绘”技术已逐渐被淘汰。因其叙事逻辑仍属真人短剧范畴,与动漫调性脱节,视觉表现力有限,观众接受度不高。“与其转绘不如直接生成二次元原生”,成为行业共识。
尽管市场热度高涨,业内仍保持清醒认知。江文杰感慨:“去年动态漫几乎消亡,今年却百花齐放,终于被看见了。”但他也指出,当前体量仅为真人短剧市场的十分之一,未来有望达到三分之二。灵境AI认为更多参与者加入有利于做大蛋糕,增强行业信心。剧点短剧作品《末日壁垒》上线后充值破百万,全网播放破5000万,验证了稳健回报模型——投流周期长达一两个月,远优于真人短剧“三天定生死”的高压节奏。3月份前日流水约100万,短短数月已跃升至500万,增速惊人。
然而,真正的“现象级爆款”仍未出现。兰桂玮指出,现有作品质量参差,缺乏能让人反复观看的IP级。“花4.9元看完一遍就结束,无法形成持久影响力。”根本原因在于制作水准受限,尚未具备IP孵化土壤。但剧点短剧提出一种“自下而上”的IP成长路径:先批量产出100部作品,筛选20部做第二季,逐级淘汰优化,最终留下高人气系列,再向电影、网大延伸,提升商业化成功率。
归根结底,AI与漫剧的深度融合仍是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兰桂玮强调:“大家都在往前冲,炒得火热,唯有持续提升AI在效率与质量上的表现,才是行业真正前行的方向。”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