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设备与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科技尽善让智能家居惠及每位长者

在智能化时代,许多老年人仍然徘徊在数字世界之外。对于68岁的黄先生来说,退休后的生活如同一碗白粥,单调而平凡。他与儿女不住在一起,也很少外出旅游,日常活动仅限于打太极拳、逛公园和接送孙子。尽管生活简单,但他已经习惯了这种节奏。偶尔他会听歌放松,但用的还是老旧的收音机和CD机。

直到小孙子偶然听到爷爷唱歌,家里人给黄先生买了一台智能音箱。“叫它关机就关机,很有人性。”这个新奇的小设备让家里增添了不少乐趣。黄先生喜欢黄金时代的港乐,只需对音箱说一句“听谭咏麟唱歌”,熟悉的旋律便随之响起。然而,智能音箱并非总能理解他的指令。由于普通话夹杂着粤语口音,识别系统常常失效。

这样的问题并不少见。手机容易卡顿、支付功能复杂、导航不熟悉等困扰着许多老年人。步入老年后,智能设备逐渐渗透到生活中:出门靠手机地图、打车需要软件、联系亲友依赖智能手机……这些复杂的系统让许多老年人感到迷茫。

这不仅仅是黄先生一个人的困境。60多岁的金女士住在福建,即使是去附近医院看病,她也常因不会使用手机挂号而感到无助。根据中国老龄协会2023年的数据,我国超过1.8亿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但71%的老人每周至少遇到三次操作障碍,40%以上的子女因此产生焦虑情绪。

在农村和县城,这一问题更为普遍。70岁的邱女士独居在湖南的小县城,她害怕网上信息复杂,不敢绑定银行卡,只能通过银行取现金再找楼下五金店老板帮忙转到微信上。尽管如此,许多老年人仍在努力适应新技术。在朋友的帮助下,邱女士学会了看直播、刷短视频,但仍面临诸多难题,比如洗衣机按键找不到、智能音箱突然说话或电视找不到频道。

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陆杰华指出,在智能家电设计中,老年群体的需求往往被忽视,如何弥合“数字鸿沟”成为重要挑战。

对于远离家乡的子女来说,父母的数字困境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在北京打拼的小金某天半夜接到妈妈的求助电话——扫地机器人卡在了餐桌下。尽管这看似简单,但对于年迈的母亲来说却是一场考验。小金意识到,母亲并非完全拒绝学习,而是缺乏情感动力。通过引导和鼓励,她教会了妈妈网购、使用洗碗机等技能,让科技成为母女之间情感连接的纽带。

为了让父母拥有更舒适的老年生活,年轻人需要更多耐心。小西希望借助智能设备,帮助妈妈走向更大的世界。她教妈妈使用手机地图、劝她参加老年大学,甚至鼓励她学车。虽然过程缓慢,但每一步都在改变她的生活方式。

如何让老年人走出数字孤岛?全国政协委员黄宇光建议开展公益性的老年人数字技能培训,并倡导家庭“数字反哺”。黄先生最近换了一台美的新款鲜净感空气机T6,不仅省电效果好,还带有新风系统,解决了楼下烧烤烟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款空调搭载了DeepSeek语音系统,支持普通话和方言,极大降低了使用门槛。

智能设备简化了操作流程,激发了老年人潜在的需求。从生活便利到情感满足,技术的进步正逐步缩小代际差距,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本文来源: iFeng科技【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