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段落组成):
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国内AI原生应用的排名经历了多次洗牌。春节后,DeepSeek凭借“低成本、高性能”的特点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黑马。腾讯旗下的元宝通过引入DeepSeek技术并加大推广力度,实现了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并一度登顶中国区苹果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榜。然而,随着流量红利逐渐消退,豆包凭借更丰富的使用场景重新占据领先地位。这表明,AI应用的竞争最终将回归到用户留存的核心问题。
最近,AI平台之间的竞争再次升级,元宝、豆包和Kimi纷纷宣布进军社交领域,试图通过更具粘性的功能留住用户。从搜索工具到社交玩法,这场AI革命已不再局限于技术竞赛,而是涉及流量入口、用户关系链以及未来商业生态的全方位较量。AI正逐步融入社交圈,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过去两年,AI大模型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务实化趋势。许多初创企业开始将重点从基础模型转向应用开发和工具链建设,“商业化”已成为衡量技术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出售API仍是主流商业模式,而面向C端的AI原生应用则更多关注用户服务,例如订阅付费和广告投放。决定这些应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用户“流与留”。
去年,Kimi和豆包开始布局浏览器插件市场,通过提供搜索、写作等功能培养用户习惯,为商业化铺平道路。夸克随后加入战局,推出“AI超级框”概念,进一步模糊了搜索与AI工具的界限。百度也推出了两款AI工具——“GenFlow超能搭子”和“AI笔记”,强化AI应用的工具属性。这种从智能助手到全能型入口的转变,标志着大模型公司对产品使用场景的无限探索。
近日,AI社交化趋势愈演愈烈,元宝、豆包和Kimi纷纷加速布局社交领域。微信上线AI助手“元宝”,用户可以将其添加为好友,实现文章解析、图片处理等功能。抖音用户也能与豆包互动,获取视频的相关答案。Kimi则被曝正在打造一款AI社区产品,允许用户分享并与AI进行深度对话。尽管OpenAI尚未正式入局,但其创始人Sam Altman多次暗示AI社交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然而,AI原生应用的C端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虽然这些应用基于全新的AI技术构建,但其商业模式并未完全摆脱传统互联网的框架,如付费订阅和搜索广告等。这种新旧结合的方式使得AI商业化的推进变得困难重重。对于大厂而言,他们选择循序渐进地探索,而非贸然颠覆现有模式。
以AI社交为例,尽管已有不少虚拟人机对话产品覆盖二次元、陪伴、学习等场景,但至今未有真正破圈的产品。原因在于这些产品的应用场景不够高频,导致用户粘性不足。相比之下,拥有海量用户的大型科技公司更倾向于回归社交网络的本质,通过“AI好友”提供更多素材,借助真实用户的转发和分享实现快速传播。
在AI社交圈的争夺中,元宝和豆包占据天然优势,分别依托于微信的13亿用户和抖音的8亿日活。相比之下,Kimi需要从零开始构建社区生态,在生成图片和梗图方面也不具备明显优势。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曾指出,所有AI应用的壁垒都在AI之外,必须通过苦干实干才能建立真正的护城河。
微信正在不断进化,以适应AI与社交深度融合的未来。近期,微信悄悄升级功能,支持个人公众号一键发布,并优化了短图文体验。此外,视频号也提供了单独发布图文的按钮,“问一问”功能则满足了用户的搜索需求。去年,视频号小店升级为微信小店,实现了全域带货和流量运营。这些举措表明,微信正在整合视频和图文,朝着“小绿书”式的产品生态迈进。
AI作为连接各种和场景的“神经中枢”,能够无缝融入用户日常生活,同时避免了必须下载独立APP的限制。通过熟人社交链路,AI可以将购物、出行、娱乐、工作等场景串联起来,推动AI发展进入下一阶段。然而,要让“AI好友”真正融入用户的朋友圈并非易事,仍需解决数据隐私、真实性等问题,并重新设计人与AI的互动模式。
尽管AI原生应用进军社交圈的目标明确,但社交本身并非一门可以快速变现的生意。Meta的Threads和Twitter(现X)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大厂们更倾向于通过社交触点降低获客成本,再依靠生态粘性延长用户生命周期。例如,抖音推出的“AI好友”功能旨在引导用户下载或打开豆包APP,从而实现引流。
无论是技术迭代还是社交融合,AI原生应用的发展都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大模型企业已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通过内部引流提升性价比,同时增强用户粘性。未来,AI原生应用在社交领域的布局可能会分化出不同路径:微信和抖音可能通过AI串联更多商业场景;Kimi可能深耕技术吸引专业用户;夸克和百度则有望成为用户得心应手的工具,覆盖更多细分场景。
无论如何,最终决定胜负的关键仍是“人”。谁能最懂人心,谁就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AI社交化的大幕刚刚拉开,大厂们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哪些路径能够通向商业化成功。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