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段落组成):
2023年11月18日,就在阿里巴巴正式发布“通义千问”AI大模型的第二天,蚂蚁集团迅速推出其全新全模态通用人工智能助手——“灵光App”。这款应用上线后迅速引爆市场,截至发稿时已强势登顶App Store免费工具榜第一名,并跻身总榜第七位。而同属阿里生态的“通义千问”App也表现不俗,位列App Store总榜第四名,两大产品形成“兄弟并进”的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发布当日,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罕见现身蚂蚁集团园区,头戴白色鸭舌帽、佩戴工牌,在蚂蚁董事长井贤栋与CEO韩歆毅陪同下出席二期办公楼奠基仪式。尽管此行并非专为“灵光”而来,但据内部消息透露,马云在私下交流中对团队表达了鼓励,并直言:“20万下载量的目标太保守了。”事实上,该目标在上线首日便已被突破,目前累计下载量已超50万,展现出强劲的用户吸引力。
与市面上多数以对话陪伴为核心功能的AI助手不同,“灵光”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效率优先”的定位。蚂蚁集团CTO何征宇在接受凤凰网科技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团队更希望被别人对标,而非追逐短期排名。“我们的目标不是争第一,而是打造一个开放、有主张、真正受用户喜爱的产品。”他强调,真正的价值在于让用户通过“灵光”自主创建高质量的应用程序。
面对外界关于“入场是否偏晚”的质疑,项目负责人蔡伟回应称:“早和晚是相对概念。”他以抖音与快手的发展关系为例指出,大模型应用的爆发拐点可能尚未到来,当前仍是探索用户价值的关键窗口期。在他看来,技术演进远未定型,真正的“iPhone 4时刻”或许才刚刚开始酝酿。
在竞争策略上,蚂蚁采取了差异化路径。何征宇认为,若将AGI视为堪比互联网级别的历史性机遇,那么现阶段所谓的“竞争”其实并不构成真正威胁。“这就像在沙漠里找水源,没人会把所有人力集中在一个方向。”因此,蚂蚁选择避开“陪聊式”AI赛道,聚焦于信息处理与效率提升,致力于让普通人也能轻松使用AI完成复杂任务。
“灵光”的三大核心功能体现了这一理念:主对话支持生成包含3D模型、动态图表的多模态;“闪应用”功能允许用户仅用自然语言在30秒内生成可交互的小程序;“开眼”则通过摄像头实现视觉交互,让用户与现实世界进行智能联动。这些创新功能标志着生成范式的升级——从传统的文本输出迈向全代码级动态构建,能够产出图文、视频、3D乃至完整应用。
然而,高门槛的技术也带来了挑战。由于“闪应用”功能上线当天遭到大量用户涌入,系统一度崩溃。官方账号随后发文致歉并承诺“马上回来”,侧面反映出市场对该功能的高度期待。据悉,此类生成所需代码量是纯文本的5到6倍,且必须保障移动端流畅体验,对工程优化提出了极高要求。
回溯产品研发历程,年初DeepSeek的崛起给整个中国AI行业注入强心剂,也让蚂蚁团队感受到紧迫感与使命感。为此,公司组织了为期三天的闭门讨论,最终决定成立一个集研究、工程与产品于一体的独立AGI团队。这一“三位一体”的架构被视为高效应对AI变革的核心机制。“只有这样的组织形态,才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最大化执行力。”何征宇表示。
一直以来,蚂蚁坚持“用前沿技术做普惠产品”的理念。从当年推动二维码支付普及,到如今降低AI使用门槛,“灵光”延续了这一基因。蔡伟指出:“我们想让每个人都能用一句话生成过去需要一支开发团队才能完成的应用。”这不是为了打击某个痛点,而是为了让AI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展望未来,何征宇将“灵光”的诞生定义为一次对AGI时代机会的主动捕捉,而非简单的战略规划。“我们是在不确定的技术浪潮中寻找确定性。”他提出“造船而非打桩”的技术积累哲学:与其固守现有成果,不如打造能随基础模型共同进化的系统能力。这意味着“灵光”的训练成果可叠加于不断进步的大模型之上,实现持续跃迁。
这种技术势能正逐步向蚂蚁生态其他业务渗透。何征宇预告:“接下来几个月,你会在AQ、蚂小财等产品中感受到一股‘灵光味’。”这预示着一场由AI驱动的内部变革正在悄然展开,形成“技术支撑业务、产品反哺技术”的良性循环。
至于商业化路径,团队保持谨慎态度。“灵光才上线两天,就像一个两岁的孩子,现在谈赚钱还太早。”何征宇幽默比喻道。但他坚信,AGI必将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关键是要先创造真实价值,再考虑变现路径。
AI助手, 灵光App, 大模型应用, 通义千问, 智能效率工具
本文来源:
iFeng科技【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