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问App升级重塑阿里AI战略布局,Agentic AI驱动大模型应用新生态,打造AI助手To C新入口

(由多段落组成):

2024年11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推出全新AI应用“千问App”公测版,标志着阿里在消费级人工智能市场的全面发力。这款被内部称为“C计划”的重点项目,早已在杭州总部秘密研发数月,由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亲自挂帅,集结超百名工程师,在独立办公区闭关攻坚。此前,“封闭开发”“对标ChatGPT”等关键词持续发酵,吊足了行业胃口。如今千问上线,不仅承载着技术突破的期待,更被视为阿里AI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

从产品定位来看,千问App已在App Store明确标注为“阿里最强大模型官方AI助手”,主打智能对话、创作与多模态视觉识别功能。尽管部分用户发现其分享链接仍显示“通义”字样,PC端域名也保留“tongyi”,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的品牌更名。实际上,这是阿里对AI to C业务的一次深度重构——将原本分散在阿里云体系下的通义系列,升级为独立面向消费者的超级AI入口。此次调整背后,是阿里试图清晰划分AI to B与AI to C的战略边界。

过去,阿里AI消费者端的代表长期被认为是“夸克”。作为智能搜索平台,夸克在接入AI后迅速转型为“AI超级框”,并迎来独立CEO吴嘉,战略地位显著提升。然而,夸克本质仍是搜索驱动的信息分发工具,交互模式停留在“输入关键词→获取结果”,缺乏任务执行和生态调度能力。它无法直接调用淘宝订单、高德导航或飞猪库存,导致AI服务孤立,用户体验割裂。尤其在面对字节跳动“豆包”、腾讯“元宝”等原生AI产品的竞争时,显得力不从心。

反观千问,它的诞生逻辑更像是腾讯当年推出微信替代QQ的经典路径。虽然QQ曾是国民级应用,但受限于PC时代的设计基因,难以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新场景。同样,夸克虽有流量基础,却难以摆脱浏览器的历史包袱。而千问则从零构建,专为AI代理(Agentic AI)时代设计,目标是成为用户手机里的“操作系统级”应用。未来,用户只需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如“帮我买一件保暖羽绒服”,即可完成搜索、比价、下单、物流追踪全流程,真正实现“一句话办事”。

目前,千问大模型已深度融入阿里生态。2025年“双11”期间,淘宝的“AI万能搜”、飞猪的智能旅行规划、钉钉的AI表格生成等功能均基于千问技术支持。接下来,阿里计划逐步打通地图、外卖、办公、健康、学习等多个生活服务场景,打造一个全能型个人AI助理。更重要的是,千问将具备Agentic AI能力,能够主动理解意图、拆解任务、跨平台协作,彻底打破App之间的壁垒。正如吴泳铭所言:“大模型就是下一代操作系统。”

可以预见,夸克不会消失,仍将作为高效工具服务于特定需求场景,但真正的AI主战场已转移至千问。这是一场“守城”与“造舰”的协同作战:一个负责稳固现有用户习惯,另一个则全力开拓未来入口。阿里显然不愿重演“入口失控”的历史教训——如果让用户习惯在豆包购物、在元宝订票,那淘宝可能沦为后台货架。因此,千问不仅是新App,更是阿里亲手掌控AI时代命脉的决心体现。它的终极使命,正如当年张小龙所说“连接人与服务”,今天吴泳铭的目标则是:“让大模型调度一切服务。”

本文来源: iFeng科技【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