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下铺的兄弟,创业家务机器人

(由多段落组成):

2025年11月,科技圈迎来一则重磅消息:小米集团前技术掌舵人、雷军在武汉大学时期的下铺兄弟崔宝秋,在离开小米两年后正式宣布创业,投身家庭服务机器人领域。这位曾主导小米AI与云平台建设的“技术教父”,将人生下半场押注于具身智能这一前沿赛道,致力于打造能真正走进普通家庭的智能机器人。

不同于此前仅停留在语音助手或单一功能设备的AI应用,崔宝秋此次的目标更为宏大——他希望构建一个集感知、决策、行动于一体的“AI实体”,让人工智能不再局限于屏幕和音箱,而是拥有移动能力、环境交互能力和家务执行能力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技术路径的跃迁,更是对“AI+物理世界”融合模式的一次深度探索。

据悉,崔宝秋的创业项目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并与红杉、高瓴、启明等多家顶级风投机构展开深入沟通,融资进展顺利。尽管新公司尚未正式命名,但其战略方向明确:以家庭场景为核心,开发具备自主导航、物体识别、任务规划等能力的家务机器人,覆盖清洁、整理、照看老人儿童等多种高频刚需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崔宝秋并未在离开小米后立即投身机器人热潮。2023年,他低调加入国内RISC-V芯片企业进迭时空,担任首席技术顾问。这一选择展现了他对底层技术的执着追求。RISC-V作为开源指令集架构,代表着未来芯片自主化的重要方向,也为后续机器人产品的算力优化和成本控制打下坚实基础。从芯片到整机,他的布局体现出清晰的技术纵深逻辑。

回顾崔宝秋的职业轨迹,其与雷军的深厚渊源广为人知。据《一往无前》记载,两人曾在武大宿舍卧谈科技未来,甚至为“机器能否写作”立下赌约。彼时崔宝秋认为自然语言处理难以实现自动化创作,而雷军则坚信海量数据训练能让AI学会表达。三十年后,崔宝秋带领团队推出小爱同学,亲手兑现了这场青春赌局的结局。

在小米十年间,他一手搭建起人工智能与云平台体系,推动“云计算-大数据-AI”三位一体技术路线落地,并主导设立“百万美元技术大奖”,重塑小米技术文化。2019年,面对手机市场寒冬,雷军力排众议任命其为集团技术委员会首任主席,足见对其信任之深。直至2022年底离职,他完成了从技术奠基到人才培育的完整闭环。

如今,崔宝秋的创业并非孤例。随着大模型技术趋于成熟,纯软件层面的竞争逐渐饱和,越来越多来自华为、百度、小米等头部企业的AI骨干开始转向具身智能赛道。例如前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创立智元机器人,前地平线高管张玉峰创办无界动力,均聚焦通用人形机器人,短时间内斩获数亿元融资。这股“大厂出走潮”正加速推动AI从虚拟走向现实。

业内分析指出,具身智能被视为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形态。它要求系统不仅具备认知能力,还需融合运动控制、多模态感知、实时决策等复杂模块。而这正是崔宝秋等人所擅长的综合工程能力所在。他们既有算法积累,又懂硬件协同,更能调动产业链资源,因此成为资本眼中的“黄金创业者”。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技术领袖入局,家庭服务机器人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而崔宝秋的入场,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再出发,更可能成为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当AI真正拥有了“身体”,我们离科幻电影里的智慧生活,或许只差一次技术突破的距离。

具身智能, 家庭服务机器人, 崔宝秋, AI机器人创业, 大厂高管创业

本文来源: 量子位【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