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段落组成):
2025年,AI陪伴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一个成本仅十几元的芯片,竟能让普通毛绒玩具身价翻十倍,卖到近500元——这不仅是科技的胜利,更是情绪价值商业化的极致体现。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调侃:“这不是买玩具,是买‘心跳’。”而正是这种“为情感买单”的消费心理,催生了AI陪伴硬件的爆发式增长。
从芬兰智能穿戴品牌Oura融资2亿美元、估值突破50亿美金,到国内初创公司跃然创新凭借AI挂件BubblePal一年卖出25万台、销售额破亿,AI陪伴硬件已不再是小众实验品。尤其在东莞、汕头等地的潮玩产业带,搭载AI语音模块的玩具月销量轻松突破20万台,工厂订单排到半年后。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京东平台AI玩具销量同比激增超200%,环比增长达6倍,成为增速最快的消费电子品类之一。
然而高增长背后,质疑声也从未停止。消费者吐槽“价格虚高”“反应迟钝”“像个智障”,更有甚者直指部分产品涉嫌虚假宣传。这些声音暴露出当前AI陪伴硬件仍处于“概念先行、体验滞后”的阶段。许多厂商依赖低价模组快速铺货,却忽视了交互逻辑与情感连接的真实构建,导致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尽管芯片成本已被压缩至个位数,云端调用大模型的价格也降至千Tokens几分钱,看似门槛极低,但真正能实现长期留存和复购的产品凤毛麟角。中小厂商蜂拥入场,企图以“短平快”收割红利,结果往往是昙花一现。相比之下,头部企业则通过生态布局和技术沉淀抢占高地。如Enabot宠物机器人三年销量增长93.6%,Looi智能桌面设备日均互动超15次,显示出强粘性产品的潜力。
与此同时,AI陪伴软件赛道也在经历剧烈洗牌。曾经风靡一时的“精神树洞”类应用纷纷下架或沉寂,用户逐渐厌倦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式对话”。取而代之的是两条分化路径:一是走向实用主义,比如前B站高管推出的“逗逗游戏伙伴”,主打陪玩攻略,积累800万忠实用户,并以Hakko AI名义加速出海;二是试探灰色地带,如马斯克xAI推出的Grok“智能伴侣”模式,提供NSFW成人服务,上线24小时即引爆社交话题,被称为“宅男的春天”。
大厂主导、中小厂出局的现象愈发明显。据2025年a16z发布的AI应用TOP50榜单,前30名几乎被Meta、OpenAI、字节跳动、腾讯等巨头包揽。国内百大AI应用中,BAT系产品占比近四分之一。资源、数据、生态的集中化让初创公司举步维艰。美国AI儿童机器人Moxie曾被誉为“年度最佳发明”,最终因融资失败宣告破产,折射出中小玩家在资金链与持续创新能力上的脆弱。
安全与伦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今年10月,网络安全机构Cybernews披露Chattee Chat等AI聊天应用服务器未设防护,导致超过40万名用户的4300万条私密对话和60万张图片遭泄露。此外,美国加州率先出台SB 243法案,要求AI陪伴机器人必须建立防滥用机制,标志着监管时代正式来临。
如今的AI陪伴市场,俨然进入“冰火两重天”阶段:一边是资本狂热、技术迭代、需求旺盛;另一边是信任危机、同质竞争、合规压力。它既是普通人逆袭的捷径,也是创业者淘汰的修罗场。未来谁能真正打通“技术+情感+商业”的闭环,谁才能在这场风暴中站稳脚跟。
本文来源:
界面新闻【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