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后文章
AI行业“冰火两重天”:资本狂热背后,企业落地难成最大痛点
近年来,全球AI行业持续升温,近500家AI独角兽企业累计融资超过5000亿美元,模型参数也从百亿级跃升至万亿级。英伟达市值突破4.4万亿美元,成为科技领域的“巨无霸”,而OpenAI等机构则不断刷新模型智能上限。然而,在资本市场的热情之外,企业端的AI应用却依旧面临“落地难”的困境。
一边是AI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资本的疯狂追捧,另一边却是企业在实际应用中频频受阻。数据难以整合、项目稳定性差、安全性不达标等问题,成为制约AI落地的两大核心障碍。百度智能云在近日的大会上,针对这一行业困局,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智能优先”的AI云基础设施。
百度智能云希望通过升级百舸AI计算平台至5.0版本、千帆大模型开发平台至4.0版本,构建更高效的AI云服务体系,助力企业提升AI落地效率。这标志着AI行业的竞争重点已从单纯的技术先进性,转向谁能真正帮助企业实现AI应用的商业化落地。
AI落地效率成关键,百度释放三大信号
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沈抖指出,当前AI行业正处于“冰火两重天”的状态。尽管2024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95.9亿元,同比增长55.3%,百度智能云以24.6%的市场份额连续六年位居第一,但企业在实际转型过程中却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市面上的大模型数量已超4000个,企业选型成本剧增;其次,传统模型训练需要大量数据支撑,门槛过高,导致多数企业望而却步。为此,百度提出了“智能优先”战略,强调企业应从“为技术买单”转向“为结果付费”。
这一战略释放出三个关键信号:
1. 算力竞争从“比规模”转向“比效率”:过去比拼GPU数量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最大化每一块算力的商业价值。
2. “小而美”专精模型崛起:百亿参数的行业专精模型在特定任务(如金融风控、工业质检)中表现优于千亿参数的通用大模型,说明“精准”与“专业”才是未来AI落地的关键。
3. 系统化Agent解决方案成主流:企业未来将不再采购单一模型,而是寻求集成模型、数据、安全与协作能力的整体Agent解决方案。
十年深耕,打造新一代AI云基础设施
自2015年成立以来,百度智能云始终围绕“智能”这一核心理念不断演进。从最初强调“云的智能属性”,到三年前搭建国内最大规模GPU集群,再到如今全面升级为“智能优先”的新一代AI云基础设施,百度的每一步都紧扣AI产业发展的核心需求。
当前,AI行业已进入以万亿参数模型和强化学习训推一体化为主流的新阶段。如何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算力效率,成为所有玩家必须面对的课题。百度智能云通过融合算力、模型、数据和工程能力四大要素,构建起统一进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为Agent等大模型应用的爆发提供强大支撑。
目前,百度智能云已服务超过65%的央企客户及46万家企业,打造了130万个AI Agent,成为中国AI产业系统化落地的核心推动者。
站在AI超级周期的起点,百度如何破局?
沈抖在大会中表示,我们正站在AI超级周期的起点。百度通过百舸平台解决算力基础问题,千帆降低开发门槛,并结合“吴彦祖数字英语教练”、“AI老师傅”等开箱即用的Agent应用,让企业能够快速实现AI的商业价值转化。
随着AI Agents逐步接管企业的核心生产经营环节,百度智能云正在成为智能经济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这场算力与效率的博弈,最终比拼的不是技术参数的高低,而是谁能率先将AI从“实验室”带入“生产线”。
百度通过一系列平台升级与生态建设,正在构建一个更完整、更具落地能力的企业AI服务体系。虽然未来效果仍有待市场验证,但其“智能优先”战略无疑为AI产业的商业化落地注入了新的动力。
AI落地效率,百度智能云,Agent解决方案,智能优先,算力竞争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