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以下是对原文进行SEO优化后的文章,保留了原文的核心信息与情感表达,同时更符合搜索引擎优化逻辑,增强可读性与传播性。
## (由多段落组成)
一种草根美学与前沿AI的碰撞
五条人乐队一直以来都以独特的市井美学著称,他们的音乐和视觉风格深深扎根于县城文化、人字拖、红色塑料袋等具体意象之中。这种充满“塑料感”的现实质感,与当下最前沿的AIGC技术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答案或许就在他们最新专辑同名曲《地球恋曲》的官方MV中得以窥见。
在这部几乎完全由AI生成的音乐视频中,仁科和阿茂身穿银色宇航服,背着巨大的红色喇叭,攀上荒凉的山脊,仿佛置身于外星球。UFO不再是冰冷的金属,而是一只巨大的“荷包蛋”,灵缇犬在沙漠中独自对饮成排的啤酒,画面充满荒诞、复古与诗意的气息。
AI技术下的艺术实验
这部MV不仅在视觉上带来强烈的冲击感,还展现了AI创作中那种怪诞而迷幻的独特质感。一些画面在轻微抖动,人物边缘也在不断变化,但创作者并没有回避AI生成的“缺陷”,反而将其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这种融合让人不禁好奇:这样一部风格鲜明、完成度极高的AI作品,是如何诞生的?它背后又有哪些创作者在推动?我们深入采访了这部MV的幕后创作者——周梓璇(周周)与金华,了解他们在AIGC领域中的创作思考与实践路径。
学院派与市井文化的奇妙连接
周周与金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极客,而是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艺术研究生。他们硕士期间主攻当代艺术创作,今年九月将分别攻读科技艺术与多媒介影像方向的博士学位。他们的创作背景融合了传统艺术与新兴技术,这种跨界经验让他们在面对AI创作时,拥有更深层的审美把控与技术理解。
周周本科主修数字媒体艺术,自大学起便接触三维建模、虚幻引擎等数字工具,直到AI的兴起,彻底改变了她的创作方式。而金华则从摄影出发,随着AI的出现,他的创作从“拍摄”转向了“生成”,逐渐形成了以AI为核心的新表达方式。
两人与五条人的合作,始于导演房曦桐的牵线。最初是为《播放狼嚎到天明》担任美术指导,后来在沟通中,五条人提出尝试用AI制作《地球恋曲》的MV。周周和金华顺势组队,一支实拍MV与一支AI生成MV同步启动。
为何选择AI?不只是技术,更是契合
五条人选择AI并非为了赶时髦,而是出于创作的实际需求与歌曲本身的气质。《地球恋曲》歌词充满诗意与非线性叙事,如“我们徒步穿越时空 / 昨天 从前 今天 未来 / 一起卷入时代……猫头鹰在黄昏起飞”,这种抽象表达很难通过传统拍摄一一呈现,却为AI视觉生成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仁科和阿茂对创作的唯一建议是:“再飞一点,再飞一点。”这句极具“五条人风格”的指令,也为整个AI视觉实验定下了基调——自由、荒诞、不拘一格。
创作笔记:从分镜到AI生成
尽管是AI创作,但整部MV依然遵循传统电影制作流程。导演房曦桐提供了分镜脚本,周周与金华在此基础上进行AI图像生成,确保视觉与叙事逻辑保持一致。
在风格设定上,团队从《原始星球》《未来学大会》等经典作品中汲取灵感,确立了“复古科幻”的整体基调,并通过关键词引导AI生成方向。许多被观众解读为“致敬”的画面,其实并非刻意为之,而是AI在学习大量视觉数据后自然生成的巧合。
AI生成背后的“人工策展”
尽管AI在图像生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整个创作过程远非“一键生成”。周周透露,他们使用Midjourney V7进行图像生成,过程中需要不断“抽卡”——生成成千上万张图像后,挑选出最符合预期的画面。之后还需在Photoshop或即梦智能画布中进行局部调整。
从静态图像到动态视频,团队尝试了Runway、Kling、即梦、海螺、Vidu、Luma等多个平台,最终根据画面控制力与运镜效果选择合适工具。其中,即梦在画面可控性上表现突出,而海螺则擅长处理复杂镜头运动。
创作者的价值:转译与策展
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的核心价值体现为“转译”与“策展”能力。例如,将五条人标志性的“红色塑料袋”意象,巧妙转化为“红色喇叭”,既保留了乐队的视觉符号,又避免了直白的重复。
同时,他们也善于捕捉AI生成中的“意外之美”。例如,一次偶然生成的画面呈现出类似《爱,死亡和机器人》中《吉巴罗》的金属质感,这一灵感被迅速采纳并发展为阿茂的标志性镜头。
与AI的博弈:从“驯服”到“共舞”
创作者与AI之间的关系,是这部MV诞生过程中一个核心议题。周周坦言,有时AI像“牛马”,有时自己反而成了AI的“牛马”。她指出,越想控制AI,过程越痛苦,因为必须不断调整提示词以适应AI的理解方式。
但周周与金华并未追求AI的“完美拟真”,而是主动拥抱其“不完美”。他们认为,这种“低保真”与“错位感”,恰好契合五条人那种“塑料感”与“粗粝真实”的美学风格。
人类是否会被取代?他们这样看
面对“AI是否取代人类创作者”的讨论,两人态度坦然。周周认为,思想性越高的工作越难被取代,而AI更适合处理重复性劳动。金华则认为,AI会带来职业形态的“转换”,而非消失。例如,“AI美术指导”这样的新岗位已开始出现,意味着传统美术岗位正以新的形式延续。
他们更关注的是,在工具不断迭代的背景下,如何保持自己的创作方法论、审美判断与叙事能力。这些才是定义“好作品”的关键。
未来的思考:AI会催生怎样的艺术?
在采访的最后,两人分享了对未来艺术形式的思考。周周将AI的出现类比为摄影机对绘画的影响——当技术能完美再现现实,艺术家便转向主观表达。她相信,AI也将推动艺术进入新的阶段。
而《地球恋曲》的MV,正是他们对这一命题的一次实验。作品发布后,观众对画面的“过度解读”也让创作者感到惊喜。例如,那个被误认为致敬平克·弗洛伊德的画面,反而激发了网友的二次创作热情。
结语:工具在变,核心不变
正如周周与金华所言:“我们希望观众关注的始终是作品本身,而不是用了什么工具。”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它只是表达的媒介。真正定义作品的,是创作者的审美、创意与情感力量。
《地球恋曲》MV的诞生,不仅是一次AI技术的视觉实验,更是一场关于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
##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