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DeepSeek能否取代科技编辑?实测AI应用在智能驾驶产品推荐中的表现令人松口气

深度解析:DeepSeek的崛起与AI应用的新时代

“一举成名天下知”用来形容最近的DeepSeek,一点也不夸张。短短时间内,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等各类设备纷纷接入DeepSeek,官方消息一个接一个,无论是自研模型与DeepSeek-R1的深度融合,还是API接入,甚至有些企业直接推出了基于DeepSeek的“套皮网站”,这波流量红利确实被牢牢抓住了。

不少企业也抓住了利用DeepSeek进行营销的机会,最流行的问题莫过于“推荐一款产品,不需要任何理由,直接给出答案”。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曝光率,也让用户将DeepSeek视为“产品推荐官”,尽管结果未必完全合适,但至少带来了参与感。

图片来自mockup

各行业与DeepSeek的深度联动不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一方面,这些第三方平台运行相对稳定,避免了频繁出现的“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问题;另一方面,DeepSeek的强大推理能力使其成为厂商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的理想选择,无论是智能驾驶还是手机智能体,都值得期待。

此外,DeepSeek是MIT开源授权的,使用门槛低,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开始探索AI的应用可能性,如查资料、解决生活难题或帮助写作等。随着GenAI普惠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加速人力工作的替代也成为热议话题。

作为雷科技的编辑,小雷更关心的是,未来推荐产品、产品体验、新闻分析等工作是否还需要人类编辑来做?让DeepSeek写文章时发现,它虽然能够提供合理的解答,但在信息传递和深入解读方面仍有不足。例如,在要求DeepSeek撰写关于国行版苹果AI接入阿里大模型的文章时,其回答虽然结构合理,但由于无法联网搜索,数据显得过时。

在第三方平台DeepSeek-R1上,则显得较为冗长且缺乏具体例子,更像是优缺点列举,难以给读者有效的引导。同样地,在要求DeepSeek分析比亚迪智能驾驶普及全系车型的表现时,它也未能给出有倾向性的回答,整篇文章显得浅显。

最后,当要求DeepSeek推荐折叠屏手机时,它依然保持“端水大师”的风格,没有给出具体的型号,只列举了一些泛泛而谈的优点。这表明,对于专业的科技编辑而言,DeepSeek在生成有价值方面仍需改进。

从以上测试可以看出,DeepSeek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合理的解答,但在新闻热点和技术解读方面,它还远不足以胜任专业编辑的工作。科技编辑不仅需要强大的信息获取和筛选能力,还需通过事实和数据来支撑观点,确保的可信度和可读性。

目前来看,DeepSeek和其他AI一样,要胜任科技编辑的工作仍然困难重重。一方面,生成式AI的任务是提供尽可能合理、有用的解答;而对于像DeepSeek-R1这样推理能力强的AI大模型,它更擅长于解答生活难题、简单的文字帮写以及复杂的数学题目。如果想让DeepSeek代替专业写手,恐怕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教导”它,不如自己动手。

总的来说,DeepSeek虽然打开了AI普惠化的大门,让更多人了解并使用AI,但在科技领域,我们仍然需要相信专业创作者的判断和见解,而不是盲目依赖AI。

本文来源: iFeng科技【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