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结合,AI投资领域的新机遇——光速创投及注册投资顾问的全新布局

(由多段落组成):

在AI技术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变革的今天,海外风险投资(VC)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过去,VC机构主要扮演“星探”角色,专注于早期发现并投资潜力巨大的初创公司,期待通过上市或并购实现高回报退出。然而,如今一些顶级VC巨头已不再满足于此,开始向私募股权投资(PE)模式靠拢。这意味着它们将涉足更广泛的投资领域、采用更灵活的资金运作方式,甚至深度参与企业的运营与整合,追求长期价值和更高的控制权。

根据彭博社报道,老牌VC巨头Lightspeed(光速创投)近期完成了身份转变,正式扩大了其投资范围,标志着向PE模式迈出了重要一步。作为一家管理着310亿美元资产的机构,Lightspeed通过注册成为投资顾问(Registered Investment Advisor, RIA),获得了更大的资金配置自由度。这一牌照允许机构向投资者提供证券类产品的投资建议,并收取管理费。在此之前,General Catalyst、Thrive Capital以及Andreessen Horowitz(a16z)等知名机构也已相继完成类似转型。

拥有RIA资格后,这些VC机构能够突破传统限制,将更多资金投向非初创企业股权的资产类别。例如,过去风投公司只能将最多20%的资金配置于初创企业股权之外,而如今这一比例大幅提高。此外,这些机构还借鉴PE策略,增持初创企业股份、孵化AI原生公司,甚至直接收购实体企业进行运营。以General Catalyst为例,它去年收购了一家非营利性医疗系统Summa Health,展现了对多元化投资的探索。

这场转型的背后,是传统VC模式面临的多重挑战。首先,美国一级市场流动性不足,科技行业的结构性变化让硅谷VC感受到了“中年危机”。自2022年起,IPO市场遇冷,后期科技企业的估值中位数下降,导致整体投资活动降温。与此同时,AI领域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资金需求。生成式AI被视作继移动互联网之后的又一重大技术浪潮,但其对算力、数据和人才的极高要求使得许多初创企业需要持续的大规模融资。这促使VC机构通过转型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转型后的VC机构不仅能够参与早期投资,还能在后期持续加码,甚至主导并购整合。与传统VC架构相比,它们可以投资二级市场股票、购买创始人的老股、进行控股型收购,甚至运用PE常用的“滚动兼并”策略。这种灵活性让退出路径更加多元,不再依赖传统的IPO或并购方式,而是可以通过二级市场或私募策略实现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分化正在加剧。一方面,小型种子基金仍专注于早期发现,耐心等待独角兽的诞生;另一方面,大型机构则通过转型成为平台型RIA机构,展现出更强的盈利能力和抗周期能力。然而,这种转型并非易事,需要极高的募资能力和历史回报率作为支撑。例如,红杉资本2024年的回报率高达20.79%,吸引了LP的持续支持。同时,Lightspeed、Thrive Capital等机构也在积极募集新基金,总额高达数十亿美元,为布局AI领域做好准备。

相比之下,国内VC圈尚未出现类似的规模化转型趋势。尽管部分头部机构如今日资本和砺思资本已经开始尝试创新,但整体上仍处于观望状态。这主要源于中美资本市场结构、退出渠道及LP构成等方面的差异。例如,国内IPO审核节奏、并购市场活跃度等因素使得简单复制硅谷模式存在困难。然而,随着AI对资本规模、投入周期和产业理解提出更高要求,国内VC也需要思考如何自我革新,以应对未来挑战。

本文来源: ​硅星人Pro公众号【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