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问3的屠榜,是AI的一小步,也是阿里的一大步

随着Qwen3的发布,不仅再次震动了整个行业,还彻底终结了关于“阿里是否是一家AI公司”的争议。事实上,自阿里在开源大模型领域成为全球领先者并持续占据榜首以来,它已经无需过多解释自己对AI行业的投入决心。实际成果的分量早已超越了构建故事的重要性。

2023年3月,距离ChatGPT上线不到4个月,马云在其投资的一所杭州民办学校中谈及AI技术带来的挑战。虽然讨论的主题是教育,但他的主张——“我们要用人工智能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被人工智能所控制”——已透露出更深层次的意义。然而,即便有再夸张的想象,当时也难以预料到阿里会在马云的指导下,以如此坚定的姿态全面转型至AI领域。与此同时,国内其他互联网公司大多还在观望和试探,而阿里通过更换CEO、暂停拆分计划等一系列果断措施,完成了对AI时代的充分准备。

尽管这种理解可能带有后视镜效应,但如果缺乏早期的战略布局,就不可能收获今天的丰硕成果。至于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的巨大不确定性,与其说是阿里需要克服的困难,不如说是整个中国AI行业注定要跨越的障碍。幸运的是,DeepSeek、千问以及越来越多的国产先进模型相继涌现,逐步改写了从技术到资本的认知路径,迎来了这场全面爆发的季节,扭转悲观情绪,享受回报。

年初,阿里的CEO吴泳铭宣布集团将在未来三年内投入超过3800亿人民币,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这一数额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这个巨大的数字不仅创下了中国公司的同类投资记录,几乎相当于阿里最近三年的累计利润。换句话说,阿里等于是在将这三年赚来的钱全数押注在为AI铺路这件事上。

这也意味着“杰文斯悖论”或许确实存在,这是边际经济学创始人威廉·斯坦利·杰文斯提出的概念:当技术进步提高了效率时,资源消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激增。例如,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让煤炭燃烧更加高效,但结果却是煤炭需求飙升。同样,DeepSeek对于训练费用的极致优化,并不会导致“缩衣节食”的趋势,相反,由于门槛降低得足够多,只会刺激更多的应用和服务主动选择“AI化”。

另一方面,阿里的董事长蔡崇信在一场会议上警告西方科技巨头在数据中心建设上的“毫无节制”行为,随后Meta的LlaMa4应声而至,在举世瞩目中“出了个大问题”。表面上看,吴泳铭的坚决与蔡崇信的怀疑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但考虑到亚马逊、Meta、谷歌等公司几乎都计划在一年内花费数倍于阿里将在三年内使用的资本开支,这种恐慌与狂热交织的情绪在中国人看来难以理解,因为中国的容错率更低。

重要的是,阿里的AI战略融合了瑰丽的想象和严谨的务实两种能力,该花的钱每一分都必须花出去,该听到的响声一个都不漏过。这为阿里的“重估叙事”带来了便于理解的亮点。资本市场在为梦想买单时可以非常慷慨,前提是能分辨价值和泡沫。

此外,阿里的研发成果显示:235B的旗舰版千问3模型部署起来大约需要4张H20,相比之下,满血版DeepSeek-R1通常需要16张H20才能跑满。从成本来看,Qwen3甚至实现了DeepSeek-R1约30%的成本。包括0.6B、1.7B、4B、8B、14B等全尺寸分类,对手机、智能眼镜、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和场景的部署更为友好。千问3还可以自适应思考模式和非思考模式的调用场景,判断在回应用户时需要调用多大的算力,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明确的刚需。

美国同行的星辰大海固然值得尊敬,但在正确答案尚未标准化的时代,阿里和其他中国AI公司都在探索另一种可能性。正如马云早前所言,“我们要用人工智能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被人工智能所控制。”无论是AGI还是ASI,追求它们的意义在于能够落到实处,为己所有,促进繁荣。理解了这一原则,也就能够理解吴泳铭和蔡崇信的内在一致性。阿里当然希望成为一家AI公司,因此更懂得如何驾驭AI,拒绝被AI这个概念绑架,把资源花在实处,让市场来做出回答。

根据斯坦福大学早前发布的一份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78%的中国受访者对AI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位居世界首位,而美国仅有35%的受访者表现出同样的乐观。作为AI大国,这种反常对比实际上反映了产业侧重的不同。美国的科技公司因拥有最雄厚的资金和人才,必须最大限度地宣扬理想国愿景。然而,从业者的空前积极与普通民众的疑虑构成了AI在美国的割裂情景。脱离群众之后,AI进步的合理性似乎也不那么天经地义了。

尽管中国也不能完全避免这种潜在矛盾,但近三十年来技术和开放红利的记忆更加深刻,加上诸多产业政策的确为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富强的结果,因此中国人在面对AI变革时有着天然的信心。跨国材料巨头3M在解释中国对AI的应用程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时直言:“中国2022年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超过29万台,安装数量中国居首,第二是日本,后面十多个国家加在一起大概都达不到中国的数量,所以看到中国对自动化生产的需求非常大,这是对AI应用非常好的体现。”

这也解释了作为中国AI公司第一梯队的阿里,在多个关键时间点上的判断。从与DeepSeek相似甚至更早的开源选择,到为企业提供云和技术支持,再到解决中国区iPhone的AI落地方案,这种生态级的AI布局含金量一直在上升。更不用说通义千问系列模型帮助夸克、钉钉等自家产品用AI“重做了一遍”,已经成为压舱石般的存在,意义重大。

在Qwen3的官方介绍中,有一条判断被明确指出:“我们认为,我们正从专注于训练模型的时代过渡到以训练Agent为中心的时代。我们的下一代迭代必将为大家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有意义的进步。”这多少有些令人细思极恐的味道。在前沿研究的成果中,阿里似乎看到了一小段AI的未来。尽管Agent确实是近年来的行业热门,但它对计算资源的剧烈消耗,完全利好能够同时提供模型和云的复合型厂商。用AI再造一个阿里,或许尚且言之过早,但靠AI重造一次阿里云,这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在万物AI化的未来,云是最核心的能源。从这个角度来看,云+AI对阿里形成了一套组合拳,单兵武器和航母群列并行的特点,才是国产AI公司的独有生态位。

千问3的突破,或许只是这个宏大叙事的开篇,但至少,阿里证明了另一件事:在中国互联网的字典里,“卷”也可以不是贬义词——卷技术、卷成本、卷生态,卷出一个属于中国AI的黄金时代。至于这场“豪赌”的结果?不妨用网友的段子收尾:“以前会觉得阿里像中年大叔,手握淘宝支付宝,保温杯里泡枸杞,现在一看,人家早把枸杞换成了氮泵,带着云和AI去健身房撸铁了。”

阿里, AI, Qwen3, 智能化, 云计算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