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淘宝开始大规模治理AI生成的虚假图片,未来消费者网购的商品质量是否会有所提升?毫无疑问,借助平台的力量从源头上阻止AI假图的传播是目前见效最快的方式之一。毕竟,随着AI技术门槛的降低,这种低成本违规操作正在刺激劣质商品的迅速增长。不良商家通过AI合成图片,能够快速生成看似精美的商品图,甚至批量盗用原创设计,大大降低了盗图和山寨的成本。
例如,部分服装商家只需通过AI更换背景或模特,就能将原创款式变成所谓的“全网同款”。淘宝作为平台方对AI假图下达“封杀令”,无疑对这些不良商家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作用。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淘宝已经累计拦截了近10万张过度PS或AI夸大的虚假图片。
然而,AI假图的大规模泛滥,实际上反映了电商行业长期存在的图片失真问题,只是其表现形式与以往的精修P图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单个平台的治理存在天然局限性,很难彻底改变整个电商生态的现状。
一些消费者反馈称:“上个月买了一件‘羊毛大衣’,AI图看着质感很好,但收到后发现竟是聚酯纤维混纺。”另一位网友则表示:“纯靠肉眼分辨AI图越来越难了,很多商家只提供一张AI生成的完美图片,完全脱离现实。”
尽管AI假图问题突出,但货不对板的问题在电商领域早已存在多年。无论是早期的“卖家秀”还是如今的“魔改秀”,图片与实物不符的现象一直让消费者感到不满。淘宝发出的“封杀令”指出,越来越多看似精美的AI假图正在误导消费者,并进一步降低了不良商家跨平台抄袭和盗图的成本,损害了原创品牌和商家的合法权益,恶化了行业环境。
此外,部分商家试图通过AI微调(如改变服装颜色、添加水印等)绕过平台查重,导致商品页面高度相似。这种现象背后,实际上是不良商家利用AI进行低成本P图,挤压合规企业生存空间的残酷现实。
对于预售制下的女装商品,商家通常会先用AI生成图片,根据订单数量决定是否生产。无论这些预售款是否会转化为实物送到用户手中,都会对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造成负面影响。如果订单未达到预期,消费者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为商家贡献虚假销售数据。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被AI假图误导,最终收到的商品与心理预期严重不符,从而产生被欺骗的感觉。最终可能导致消费者申请退货退款甚至对电商平台失去信任。
针对这一问题,淘宝相关人士表示,此次打击AI假图是为了引导商家合规经营,并引领行业回归品质竞争。平台将明确识别典型AI假图场景,通过“源头拦截”、“存量清理”和“标识提醒”等措施进行全面治理。
然而,舆论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对新规的不同声音。有人认为:“AI只是一个靶子,没有AI之前PS照样修图。”还有人建议:“3D假图也应该禁止,特别是家具电器类商品。”
由此可见,这波AI假图危机实际上反映了当前电商生态面临的系统性挑战,其危害已渗透到消费者权益、商家竞争秩序和行业健康发展等多个层面。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平台、商家、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建立统一的AI使用规范,完善盗图快速投诉机制,推动电商回归以真实性和原创性为核心的正轨。
本文来源: